新加坡建築,以其獨特的風格、多樣的形式及富有創意的結構空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環看新加坡河兩岸,許多現代與後現代建築大師的力作在這裡佇立。讓我們相信,在保留多元建築風格傳統的基礎上,新加坡一直立足於面向國際化的建築視野,通過新加坡建築向世人展現新加坡文化。
達士嶺組屋——The Pinnacle
組屋,應該是新加坡的一個特色。由於新加坡地少人多,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7 126人。所以為了保證其國民生活福利,就要建造大量價格合理的住房,組屋的理念應運而生。其基本政策為讓「居者有其屋」。位於新加坡市中心丹戎巴葛的達士嶺組屋,突破傳統組屋的簡單結構,採用立體化設計,通過空中花園的布局,解決居民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大量公共空間和綠化,用天橋棧道使空中花園連起來,在摩天組屋的第26層擁有600米長的跑道,供居民日常跑步健身。



花園酒店——Parkroyal
新加坡的建築事務所WOHA一直是綠色城市的倡導者,將綠色從自然引入城市。PARKROYAL on Pickering被設計成為一個率容量倍增的花園酒店,美麗的熱帶花木與棕櫚樹點綴著空中花園。如此繁榮茂盛的綠色與周邊臨近公園連成一氣,形成連續的綠色景觀,處處綠蔭,漫漫流水,潺潺響。



百威廣場——ParkviewSquare
百威廣場也是一個獨特風格的建築。位處新加坡橋北路,毗鄰濱海中心,1999年開始興建,2002年完成,是僑福集團旗下的商業大樓。建築物前方有一金鶴雕像,鶴呈展翅狀,頭指向中國,雕像的基座上刻了一首詩。



舊禧街警察局——MICABuilding
1934年在中國還處在衙門這個國家機構的時候,新加坡已經有了警察局,舊禧街警察局極具色彩活力,尤其是夜晚在燈光的照射下更顯輝煌。舊禧街警察局是如今新聞及藝術部大廈所在地,這座設有拱廊與中央庭院的六層建築具有濃厚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採用了當時英國極為風行的建築元素。



鴻福中心——The Concourse
打從第一眼看到鴻福中心己叫人愛上,層層疊疊像個大蛋糕,打破平凡拘謹,不甘心大廈四四方方毫無新意,總是走摩登奇特形格,鴻福中心為人所稱頌是建築師的設計智慧;新加坡一年四季都是夏天,從而增加冷氣費用;然而建築師巧妙將窗戶向下傾斜,減低了陽光直接照射以減少冷氣用量。


阿德摩爾住宅——ArdmoreResidence
由UNstudio事務所德國分部設計完成的阿德摩爾住宅坐落於新加坡商業區。這個135米高,36層高的公寓具有良好的視野,可以容納共58戶人家。在這個項目中,UNstudio使用曲線來表達有機和自然的概念,以回應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理念。建築從8層開始是公寓,其下7層是公共活動空間,包括花園,屋頂平台,和私人泳池。



翠城新景——The Interlace
翠城新景The Interlace為新加坡的一種新型的住宅形態。景由OMA前合伙人奧雷·舍人設計。占地8公頃,有31棟住宅樓,每棟6層高,以六邊形的格局相互聯結疊加,構成6個大尺度的的景觀各異的主題庭院,其交織的空間形成一個包括空中花園、私人和公共屋頂平台的垂直村莊。精雕細琢的現代化家園,有如一座宏偉的雕像矗立於新加坡南部山脊的蔥蘢綠意中。



吉寶灣映水苑——Reflections at Keppel Bay
位於吉寶灣,面臨聖淘沙島,背倚花芭山,毗鄰吉寶置業已完成的項目 Caribbean at Keppel Bay,是著名設計師 Daniel Libeskind 在亞洲設計的首個住宅項目。由六棟高層公寓和11座低層公寓共1,129戶組成。


南洋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媒體學院大樓——NTU Green Roof
這個生態建築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校區里的的藝術設計媒體學院大樓。這片屋頂可以幫建築物抵擋強烈的日照,有效的降低大樓內的溫度。而且設計師也特別將草坪從屋頂延伸到地面,是希望教室里的師生們可以走出教室,到戶外體驗大自然。



南洋理工大學學習中心——NTU Learning Hub
傳說中NTU的「蒸籠」,這棟建築重新定義了大學的教學樓,看起來不可思議的造型恰恰融合了每一個功能的分區,促進了學生的團結與社交。學習中心融合了56個自習室,沒有傳統的分離式走廊,有的是360度的大型中央空間。樓層上的花園也是學生、教師放鬆的好去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