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新加坡待了幾天。理論上來講這是我第二次來新加坡,但第一次來新加坡只是轉機,在樟宜機場的國際轉機區域待了幾個小時就走了,所以實際上這是我第一次「進入」新加坡。

在這幾天裡,無論是我自身的體驗還是居住在本地的朋友提供的信息,都讓我覺得新加坡仿佛是真人版的經典模擬經營類遊戲《模擬城市》。讓我產生這種感覺的誘因不是新加坡「花園城市」的城市景觀設計,而是新加坡的產業政策、移民政策、居民的生活方式都是由「玩家」精心設計、挑選的,遊戲的主要「玩法」就是基於各取所需的「精明」交易。
落地新加坡的當天,我就約了正在當地工作的朋友吃飯。這個朋友所供職的公司今年剛在新加坡設立實體,他是第一批從中國到新加坡的員工之一。在跟他聊天過程中我了解到,通常而言,一個公司在設立後能獲得4個僱傭外國員工的許可(EP),如果想要增加許可數量,公司就要僱傭本地員工,然後新加坡政府會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加許可數量。朋友說所以新加坡的大學生找工作特別容易,因為大量公司需要僱傭本地人,以增加本公司的EP數量。朋友所在的公司設立後就獲得了10個僱傭外國員工的許可,原因是公司獲得了新加坡政府認可的某個投資機構的投資,所以額外獲取了幾個僱傭許可。不過許可用完之後想要再增加許可的話還是需要僱傭本地員工。這就是我說的基於各取所需的交易。
這個朋友向我透露,他準備在具備條件後申請新加坡的永久居民(PR),所以最近在考慮如何增加自己的積分,提升PR獲批的可能性。基於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最近幾年有許多中國人前往新加坡,我認識的人里就有四五個在最近幾年移居了新加坡。我也聽說過一些關於申請新加坡PR的個案。在這些個案中,體現出來的共同點也是「各取所需的交易」。比如,我有一個朋友大概三四年前和老婆孩子舉家遷移新加坡,今年終於獲得了永久居民的身份。他採取的方法是和新加坡政府簽署協議,讓兒子在18歲時在新加坡服兵役。用他自己的說法就是通過賣兒子獲得永久居民身份。在簽署這份協議後,他的永久居民申請馬上就獲得了通過。我還聽說了一個類似的申請案例:申請人2009年去到新加坡,一直交稅,也買了房。但是截至2018年,三次PR申請均被拒絕。直到2019年生了孩子後,PR申請才獲得通過。我認為這種「各取所需的交易」是合理的,算是「社會契約」。通過「打分」的方式來量化篩選、補充本國所需的特定對象,滿足本國發展需求是絕大部分國家採用的「交易」方式。對於「契約」的另一方而言,需要有人參與國防,那麼就通過授予申請人永久居民身份及身份對應福利的方式換取對方參與國防服務。如果契約的一方需要新增人口,那麼就把永久居民身份和身份對應的福利授予提供新增人口的人。本質還是「交易」。
然而,新加坡所提供的交易包含了更多的功利甚至「雞賊」的成分。這一點在永久居民身份上就體現出來了。雖然名為「永久居民」,英文也是「Permenant Residence」,但實際上新加坡的「永久居民」身份既不「永久」也不「居民」,既不「P」也不「R」。新加坡的永久居民身份每五年續簽一次,這一點和絕大部分國家一樣。然而其他國家續簽時只看申請人的居住時間是否滿足時長需求,比如過去五年中有兩年生活在此處,不會看申請人的工作狀態。根據我一個朋友的說法,申請人在申請續簽新加坡PR時如果沒有工作,續簽申請可能就不會被批准。我跟朋友開玩笑說,只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證」以及北京的積分落戶制度能和這種性質的身份制度相媲美。
事實上,後來遇見的一件事讓我意識到,我的這個玩笑還是太樂觀了。平安夜我在新加坡的街上閒逛,當時的氣溫有29攝氏度,空氣濕度89%,非常悶熱。但我發現有很多南亞面孔的人在路邊的坐著玩手機、吃東西或者躺著睡覺。他們的穿著並不破爛,不是乞討者。事實上,有些人的衣著還算體面,衣服上有某些公司的logo,身邊放著乾淨的書包。他們為什麼不回住處呢?我當時也想不明白。這個問題的可能答案源自我跟另一個朋友的關於「種族融合」、「種族歧視」的對話。
我跟兩個朋友說起過新加坡的建築工人、便利店店員好像都是南亞面孔的人,很少有華人面孔的從事這項工作。其中一個朋友順手查了一下新加坡的勞務輸入制度,發現新加坡從印度、孟加拉引入了大量的工人,滿足當地勞動力需求。這些人持有的工作許可排除了持有人未來獲得居留權的可能——哪怕是和當地人結婚也不行。而根據新加坡勞工組織的調查,這些人的月薪在六千元人民幣左右。這是個什麼水平呢?在新加坡,一聽可樂六七塊、公交坐六站四五塊、五個蘋果二十塊、一份海南雞飯至少三十塊。所以他們為什麼不回住處呢?可能是為了省交通費,甚至省房租。在我看來,這是把「各取所需」用到了極致:一方極端缺勞動力,另一方極端缺錢,那就花點錢買勞動力,只不過勞動完了哪裡來的回哪裡,不要想著留下。

在從市中心前往樟宜機場的路上,我看到好幾輛這樣拉著工人的車。
我很難說這樣的制度底色「不對」或者「不好」,畢竟參與「交易」的雙方都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我獲得了經濟收入,你獲得了勞動力;我獲得了永居身份,你獲得了人口、兵源;我獲得了良好的經商條件,你獲得了你想要的產業集群。不像是某些地方的制度,連「交易」都算不上,其中的一方只想獲取最好的部分,只想把蛋糕上的奶油刮乾淨、吃下去。但我又覺得似乎缺少了什麼,可能就像第一天跟我吃飯的朋友所說的那樣,「這個國家毫無特色,在新加坡,沒有人愛新加坡」。是啊,都是交易,大家談什麼感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