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聖節又稱諸聖節(All Saints' Day),是西方的宗教節日。嚴格來說,萬聖節是在每年的11月1日,根據傳統這天必須為天上的全體聖人(Hallow)舉行盛大的彌撒儀式來慶祝。
那為何現代人一般都在10月31日慶祝萬聖節呢?
其實我們普遍認知的「Halloween」指的是萬聖節的前夕,即「萬聖夜」。
在歐洲,萬聖節前夕被視為靈異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刻,因此會在這個晚上舉行熱鬧的慶祝活動。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傳統習俗的內涵已從跪拜聖人及悼念逝去的亡魂,演變至今日身著奇裝異服、裝扮成妖魔鬼怪的模樣去逐家逐戶敲門,小朋友們張口就說:「不給糖果就搗蛋」(Trick or Treat)的怪趣風俗。
相傳在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在西方,洋人為了讓這些鬼怪不至於格格不入,就乾脆也裝扮成各種鬼怪融入其中。
西洋節日在亞洲越來越受歡迎
這個歷史上與亞洲完全沾不上邊的節日,如今卻在亞洲越來越受追捧,在新加坡全島各地也逐年舉行大範圍的慶祝活動。
從私人機構到政府組織都在慶祝萬聖節。
私人住宅、公寓、組屋居民會自掏腰包裝飾住家周圍,以及為孩子們準備糖果;幼兒園會舉辦化裝派對;一些鄰里居民委員會也會籌辦萬聖節主題活動,議員們還會盛裝打扮出席。
當然也少不了商家如環球影城,讓國人花錢去參加「萬聖節驚魂夜」嚇嚇自己。就連以中華文化和民間信仰著稱,「地府氛圍」濃郁的虎豹別墅「地獄博物館」也加入舉辦萬聖節收費活動的行列。
當中一些萬聖節慶祝活動會持續好幾周,一些早在10月15日就開始了,今年似乎更多人慶祝,規模好像也越變越大。
有人批評說,現在社會鼓吹消費文化,為了商業利益或其他目的,花錢買裝飾,組織各種「妖魔鬼怪」在萬聖節活動,完全背離了萬聖節原本的神聖意義。此外,參加者似乎只是盲目跟風,不慶祝自己傳統文化的節日,反倒大肆慶祝別人家的。
那為何新加坡人這麼熱愛慶祝萬聖節呢?
1、它不像一些亞洲節日有諸多禁忌
在「敬鬼神而遠之」的華族文化中,「鬼」是禁忌,人們一般不敢拿鬼開玩笑更不會刻意扮演成鬼怪。父母總教導我們,看到有人辦喪事,必須敬而遠之,繞行而走。
在華族文化里,最接近萬聖節的應該是華人農曆七月的「鬼節」,即中元節。
然而,「鬼節」有很多禁忌,如不能直呼姓名、別拍肩膀、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不可在午夜過後回家、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不能隨便撿起地上的零錢及紅包袋,忌亂踩亂燒冥紙、避免穿紅色、也不宜結婚和買房等。以上只是例舉,如果要把所有禁忌寫出來,恐怕得花上好些筆墨。
就連「鬼節」里唯一比較熱鬧的七月歌台也有禁忌規則,例如台下第一排甚至是第二排座位都必須空出來留給「好兄弟」。
正因如此,從小被嚇大的年輕華人很少會參與農曆七月的活動,最多也只是到樓下焚燒冥紙拜拜。
中元節顯然被禁忌污名化了,其實這個節日本身提倡的是一種追思先人、孝敬長輩的文化傳承。
相反的,正因為大家對萬聖節不甚了解,反倒覺得它是一場沒有什麼條條框框、百無禁忌的化裝狂歡派對,主要就是為了好玩。
所以不僅小孩,大人也愛藉機重拾童趣。他們除了扮成鬼怪,也會進行角色扮演,如打扮成艾莎公主、蜘蛛俠、哈利波特等。
如果我們想把自己的亞洲傳統節日的意義傳承下去,也許需要增加一些有趣的要素和活動,相信參與的人數肯定會增加。
2、促進鄰里交流,培養樂於分享的美德
在新加坡,除了萬聖節,應該沒有一個日子會讓新加坡人不分種族、言語、宗教,就算不認識的陌生人也可以一起慶祝狂歡,互串門子,毫不客氣地討糖果。
例如,在普天同慶的國慶日、元旦、種族和諧日、勞動節,你應該都不會敞開住家大門,邀請不認識的人來你家。在華人的中秋節,也沒有馬來族或印族同袍一起出來提燈籠慶團圓的習慣。
從這個角度來看,萬聖節則應稱得上是新加坡「最種族和諧的日子」之一了。
住宅區內的好些萬聖節活動都是居民自發的。他們會臨時組建一個小組,敲定誰家想要派糖果,然後讓孩子們上門討。這個組織過程也促進了鄰里的甘榜精神,不僅加強了社區居民的凝聚力,也為鄰里之間創造了相互交流和分享食物的機會。
有的甚至會跨地區、跨鄰里參加萬聖節活動,譬如到新加坡萬聖節元素最多、規模最大也最熱鬧的林景(Woodgrove)私宅區去感染萬聖節氣氛。據媒體報道,昨天就有千人聚集在那裡。
自2007年起,新加坡美國人學校的家長就開始在該住宅區慶祝萬聖節,活動也受到居民支持,紛紛響應將自家布置成萬聖節鬼屋。活動越辦越受歡迎,每年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參加,逐漸成為該區的一個傳統。該住宅區也打響名氣,成為非一般的「萬聖節景點」,吸引其他區的公眾前去打卡歡聚。
這些社區活動無疑更讓新加坡人可以探索平時沒踏足的地區,從而更深入認識自己的國家。
3、除了給孩子帶來無限歡樂,也提供他們一個學習機會
一些父母會和孩子們一起商量、甚至是親手製作萬聖節服裝、道具。當天,還會為孩子們化妝、做髮型,然後陪著他們掃街要糖;如果屬於派糖一方,就會和孩子們一起布置家裡,歡迎其他小朋友到來。
這個商討和製作過程中除了能增進親子關係,也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提升他們的想像力等。
無宗教信仰的紅螞蟻也愛帶孩子們去參加萬聖節。除了讓他們增廣見聞,製造更多美好的童年回憶外,也想通過勇敢走向「鬼屋」,向「鬼」要糖的這個過程,訓練他們的膽量,戰勝心中的恐懼。
當然,前提是要讓孩子知道這些鬼怪都是由人假扮的,不要嚇壞他們。
如果你是獻糖的那一方,參與派糖的小孩子還可以學習到「施比受更有福」。
小朋友們在萬聖節這天應該是收穫最多且最開心的一群。他們除了有糖吃,還可以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沉浸在他們美好的童話世界裡,又能認識新朋友。他們平日裡吃個糖都得苦苦哀求,但在萬聖節這一天不但可以收穫無數糖果,甚至可以放肆地大吃特吃糖果,簡直不能再幸福。
更重要的是,本地慶祝萬聖節,並沒有真的「不給糖果就搗蛋」,絕大多數人都是非常感謝屋主出錢出力裝飾家裡,讓孩子們開心。
4、害怕錯過有趣的事情
當然有些人參加萬聖節活動,只是FOMO(害怕錯過有趣的事情)。
萬聖節這段時間,藝人、網紅、親朋好友都在社交媒體上曬自己的裝扮和參加活動的照片,讓一些人羨慕不已。
一些父母或者其他大人天性就愛湊熱鬧,擔心錯過享樂的機會,所以自然會抓緊這個機會精心裝扮,讓自己也有美照可發。

位於武吉知馬的華登嶺(Watten Estate)舉行萬聖節活動。(海峽時報)
萬聖節的宗教起源和節慶意義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話題。
這個節日在新加坡廣受歡迎,正因為人們所關注和追求的,並非節日的宗教起源或節慶意義,而是借著這個難得的機會,去嘗試角色扮演做一個與平日不一樣的自己;去感受全家參與的天倫之樂,去體驗與陌生人互動的驚喜或驚嚇;去發現這個平時規規矩矩有點無聊的新加坡,原來也可以這麼happening(刺激時髦,好玩到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