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8日,新加坡選舉局公布了下屆大選初步的競選準則。此次大選受到疫情的影響,與往次有諸多不同。

圖片來源:8視界新加坡
結合新加坡選舉局之前的一系列動作(可參考文章:《被疫情耽誤的新加坡大選,就要來了……》),我們嗅到了大選越來越近的氣息。
自2004年上任,李顯龍已經擔任新加坡總理近十六年。
新加坡的前兩任總理李光耀和吳作棟分別在63歲和67歲的時候退位讓賢,李顯龍總理之前也曾多次反覆申明,不應該在70歲以後還在當總理。
步入2020年,李顯龍總理已經68歲。新一屆大選將至,有人要粉墨登場,有人要粉墨登場,就有人要謝幕退場。
而這一次,陪伴新加坡人民多年的李顯龍總理,即將卸任……
01. 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
總有人會說,新加坡也是「李家坡」。
原因無他,在於李光耀和李顯龍父子二人的總理「接力」。
李光耀作為新加坡第一任總理,無可爭議的新加坡國父,對新加坡獨立建國、經濟騰飛、政治發展影響重大。
史書工筆對其褒貶不一,但無一人可以否定他對新加坡的貢獻。
新加坡在短短的50年時間裡由一個第三世界國家跨越到高收入國家,說李光耀居功至偉,大概不會有多少異議。穩定的政治環境、廉潔高效的政府、「居者有其屋」、管理嚴格的花園城市,這些使新加坡聞名於世的耀眼符號都與李光耀緊密相連。

打江山並不容易,李光耀這一生都在為新加坡勞心勞力。
直至今日,每每有人提到新加坡的發展,「李光耀時代」與「後李光耀時代」作為一個專屬名詞,出現的頻率依舊頗高。新加坡本地獨立時政評論員蔡裕林曾著有《李光耀時代VS後李光耀時代》(2015)、《後李光耀時代何去何從》(2020)等書籍。

李光耀的長子李顯龍是新加坡的第三任總理,於2004年8月從吳作棟手中接任總理一職,當時,李顯龍52歲。
與此同時,新加坡的前兩任總理李光耀和吳作棟都以「資政」(Mentor of Minister)的身份留在新加坡內閣。

經常會有人說吳作棟是一位「暖席」總理,夾在李氏父子之間,只為了幫李顯龍把總理之席坐熱。也有人認為李顯龍是一位「被庇護」的總理,在他父親巨大的身影下、在吳作棟尚受民眾歡迎的背影下,李顯龍一路來顯示不出他應有的領袖風範。甚至於許多重大的政府決策,他都不是第一個發言人。
2011年,情況發生了轉變,李光耀和吳作棟辭去了內閣職位。原因在於2011年5月的大選中,人民行動黨獲得了執政以來最低的得票率,僅為60.1%。

2011年的大選成績給了人民行動黨當頭一棒,當時的人民行動黨已經得不到年輕選民的支持,若要繼續執政,必須改革與轉型。
從李光耀式的威權治理手段轉型到更加開放的社會,人民行動黨的改革決心首先就體現在兩位資政的離開。
兩位資政離開內閣後,李顯龍的改革更加能夠放開手腳。子繼父業,李顯龍繼承了父親李光耀的許多秉性:作風嚴肅、幹練、強硬、講效率。但是他知道,父親有話直說的強硬領導風格,未必是新一代的新加坡所能接受的。
他公開向國民承認過去政府所犯下的錯誤,指出李光耀的治國方式已經不合時宜:
「新加坡政治已經進入一個新時代」。
可以看出,李顯龍並不甘於做一個僅能守成的國家領導人。他要適應新的變化與發展,帶領著新加坡走向新的時代,從威權過渡到民主。

在2004年的總理就職演說中,李顯龍就表示,在全球化時代中,新加坡必須突破舊思維,採取大膽、創新的做法,因應全新的環境:
「我們也許是個小島國,但我們是和全球連接的國際化都會,提供令人振奮的機遇和體驗。我們是開放、多元族群的大都會社會。」
他也認為,民眾應有表達不同意見的自由,並樂於參加激烈辯論。
「我們有演說者角落,允許更多的討論。看看報章的專欄、評論,辯論的程度遠超過以往甚至是國會,但我們可以做得更多。」
李顯龍呼籲民眾支持新內閣,和政府一起在後冷戰世界中尋求發展,把新加坡建設為充滿活力、開放與包容的社會。
事實上,李顯龍當總理這些年,確實一直在踐行他在就職之時對新加坡人民許下的承諾。

2019年9月,李顯龍總理在第54屆良知基金會頒獎晚宴上獲頒世界領導人獎。
由良知基金會頒發的「世界領導人獎」,旨在表彰支持和平與自由,倡導包容、人性尊嚴與人權的領袖。往屆得獎者包括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和印度尼西亞前總統尤多約諾。
這個獎項,也是對李顯龍總理承諾踐行的最佳鼓勵。

被稱為一個「時代」的父親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珠玉在前,把新加坡治理成人人嚮往的花園城市。
對於李顯龍來說,既要守住前兩任總理兢兢業業建設的新加坡基業,又要帶領新加坡繼續向前大步邁進,壓在他肩上的擔子很不輕鬆。
都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在李家父子這裡,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
02. 被政治"耽誤"的天才
可以說,李顯龍是一個「被政治耽誤的數學天才」。
生在精英家族,李顯龍也自然而然變成了精英。從小到大,他分別在南洋小學、公教中學(Catholic High School)以及國家初級學院接受教育。1971年,新加坡公共服務委員會(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頒發總統獎學金以及新加坡武裝部隊海外獎學金(Singapore Armed Forces Overseas Scholarship)給他,供他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留學。
李顯龍一路順風順水地去了劍橋留學,拿到了senior Wrangler,遠甩第二名一大截,這是一個數學學生的最高榮譽。
按照正常劇本,李顯龍很可能就會這樣走上學術的道路,但他並沒有。
他的老師,劍橋的數學大師Béla Bollobás還專門為他寫過評價,說他的數學天賦與水平是現象級的,只要繼續堅持走學術之路,成為一個世界數學大事基本是板上釘釘的事:

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頒給他一份獎學金,要他留校當個數學家,他不肯,還寫信告訴導師:
「我一定要回家。我已經加入新加坡武裝部隊,我父親是總理,如果我不回去做我該做的,對國家和對我個人都是件壞事。」

對於回到新加坡從政,李顯龍的態度是:
「我不想當個旁觀者,我要在新加坡扮演一角」
顯見,對於李顯龍來說,學術永遠不會是他的第一選擇。對於他來說,影響力或許才是他想要的東西,畢竟是他目睹了自己的父親如何利用自己強大的影響力建設了新加坡。
於是,這個世界上少了一個數學家,多了一個政治家。

觸類旁通,除了數學之外,李顯龍還是個計算機天才,當年在劍橋讀書時還順手修讀了計算機科學雙學位,他有一個神秘的隱藏技能:寫代碼。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如何評價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編程水平?共有14萬閱讀量。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2015年,李顯龍總理在一個公開演講中提到他幾年前寫過C++ 數獨求解器的代碼。
演講發表後,有人想要程序原始碼,他就在Facebook上貼了出來,還附上一個指向Google Drive的連結,裡面包含了這段代碼及其輸出示例和編譯後的Windows可執行文件:

馬克·扎克伯格(Facebook創始人兼執行長)曾經在Facebook總部和李顯龍總理見面。他說:
「李總理是全球僅有的知道怎麼寫代碼的政府領導人之一。為了讚譽他的技術能力,我們設計了一個由他寫的代碼蝕刻在上的藝術紀念品,並贈送於他。」

1979年,李顯龍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公共行政學碩士學位,之後回國後任新加坡武裝部隊參謀長兼聯合行動與策劃司長,正式步入新加坡政壇;
1984年12月至1986年2月擔任新加坡國防部政務部長兼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政務部長;
1986年轉任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代理部長,同年12月升任貿工部部長;
1994年7月至1995年7月負責監督國防部。
1997年連任政府副總理;
1998年兼任金融管理局主席;
2001年兼任新加坡財政部部長;
2004年8月12日出任新加坡第三任總理兼財政部長,同年12月當選人民行動黨秘書長
……
李光耀認為,李顯龍少年時常陪他走訪選區,又親身經歷1964年7月的種族暴亂,相信這是促使李顯龍投身政治的兩大原因。
「1963年我到處走訪選區,他(11歲的李顯龍)多數時候都跟著我。他的年紀夠大,對1964年7月(21日的種族暴亂)也有所認知。暴亂發生時,派去學校接他的車無法和他取得聯繫,因為當時情況非常混亂,他最後自己走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