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發布了
一波新加坡回憶殺的文章

勾起了很多椰友回憶不說
尤其是那些離開了新加坡的人
紛紛在後台給椰子留言
他們,感觸更多更深......

「走在家鄉的街道
卻充滿了陌生的感覺
在新加坡生活了11年後回國
總是幻想著重下南洋
想著那些走過、去過的好地方
甚至有一種感覺
那裡,才是我的家
眼前這個陌生的地方只是
我的故里」

他們多數人都表達了
對於這個南洋小島的思念
在見過了更大的世面後
在兜兜轉轉一圈之後
怎麼還會「留戀」這個
在亞洲小紅點呢?
那些離開了新加坡的人
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和經歷
椰子將椰友的故事整理成文
當初他們為何離開
現在又過得怎麼樣了呢?

離開理由
Leaving Singapore
「
那些,離開新加坡的理由
」
@小艾
來的時候欠了父母的「債」,離開的時候還是空空的行囊。
我算了下,我畢業賺2200新幣,不吃不喝至少三五年才能賺回來學費。但是,不吃不喝那不可能,其實就連攢錢都很困難。
掙點錢差不多都給房東了,我在新加坡上學四年、工作兩年,算了算房租交了至少5萬多新幣,25萬人民幣呀我的老天爺。
這些錢都能在我家鄉付首付買個房子了,而且我這個月薪,猴年馬月才能拿到綠卡,別說掙回學費錢孝敬父母了,養活自己都難。

我還是現實點回國吧,既然不能掙大錢孝敬父母,就用肉身的陪伴他們,我要回去「還債」啦!
@大然在奮鬥
我在新加坡工作了7年,一直拿著工作準證,走了是比較無奈,公司倒閉了,我一下子就只剩下一個月的白卡,不得不走了。
其實,我也挺不想離開的,都在這邊7年了,從SPass變成了EP,但是拿工作準證,始終就是沒有安全感。
想當初剛來工作,辦理Spass的大樓是和WP在一起,很多孟加拉的勞工也在辦卡,環境又吵又亂,當時心裡就很不是滋味的。
後來,努力工作漲了工資換了EP,辦EP是在專門的一個大樓,不僅有專人的服務,還有沙發和茶飲,窗明幾淨,當時感覺非常好,甚至有點飄飄然。

然而,公司毫無徵兆結束運營了,從通知到離職只有一個月時間,准證取消後,也只有一個月的滯留期,去準備回家的行李。
生活了7年的行李,整理的手忙腳亂,一下子回國了出路也沒有想好,你問我這幾年怎麼不申請綠卡?申請過被拒絕了三次。
這一切,讓我從當初在EP辦理大樓時的那種飄飄然,回到了現實。
我始終都是個外人,這裡也始終不是我的地盤啊。

@ 蔡怡然
原因很簡單,在新加坡沒有歸屬感,一直在漂泊;
新加坡的身份不是最難跨越的門檻,認同感才是。
@ James
「您好,飛機即將著陸」,只有聽到這句話,只有飛機降落在北京國際機場,我才覺得踏實。

@ 一一
「在新加坡這個小地方到能有什麼發展?永遠當個外人,沒有家人沒有朋友,沒有人情味,不知道堅持什麼?
中國發展太多了,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所以我決定回中國做一等公民,而不是在國外永遠做個「二等公民」。
@Yiran
我感覺說新加坡好的人,說的總是那幾點,安全乾凈什麼的,其他就沒有了。
但是,槽點我覺得更多,比如天氣太熱不舒服;成天吃小販中心的菜飯,沒胃口,本地老闆事兒多、同事也不愛搭理人,大家都是跳槽跳來跳去,挺沒人情味的;沒什麼好看的電視節目,地方太小了很容易玩膩,挺無聊的;

@等待戈多
離開新加坡的一般就三種人:
一種是留不下的,比如合同工,短期項目,畢業找不到工作,N年拿不到綠卡的人。
一種是不適應的,自從來了那天就不得勁,吃的住的不適應,怎麼也融入不了,總覺得回家比較舒服的人。
還有一種是去哪都一樣的,歐美國家、北上廣有能力隨便選,無論去哪,這種人能過的挺爽。

這三種人可能都會選擇離開,但是離開後的結局就不盡相同了......
離開新加坡的理由千千萬
大家離開後的生活呢?
也是各有各的不同......

離開後生活
Our Life
「
從新加坡回國的人這麼說:
得到了熱鬧,失去了自由
」
「在新加坡沒有身份,摸爬滾打了很多年,感覺心好累啊。
也不是突然就這樣了,主要我一直都是一個人,不像身邊的同事們,有親人家庭讓我很是羨慕,至少逢年過節還有人陪伴。
新加坡,是一個人很難堅持下去的地方。

一直就覺得很孤獨,加上工作也不是很順利,天花板說白了還是身份啊,語言啊,這些讓我心理壓力很大,大病一場之後,對於生活失去了信心。
剛好這個時候我媽說在北京,給我找了一份工作,也算是一時衝動吧,我就回去了。
於是,匆匆告別了新加坡,我回到了大帝都。
剛開始感覺是挺嗨皮,某寶某團很方便,自己也再不是「外國人「,更不是「少數民族「了,感覺像是回到了自己的舒適區。

但久了後,反思我當下的狀態時發現:
在北京我仍然買不起房子,還在出租房裡奮鬥;
發燒了,還是要一個人照顧自己;
工作的天花板還是無法突破,這次不是身份而是人情......
很多人都是自願加班到深夜,因為在大城市裡卻不缺少的就是奮鬥的人,為了生存下去,大家都很拼搏。

像新加坡和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原來有著一樣的氣質,一樣的冷漠、一樣的昂貴、一樣的需要忍受孤獨。
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能不能做一等公民,靠的從來不是你是哪裡人,而是能力!
不久後,我就回到了家鄉。
回家鄉之後生活還算是輕鬆,只是大家都在談論房子、教育、醫療,誰買了豪宅,誰投資了多少房產。
親戚見面問你的無外乎,什麼時候結婚啊?掙多少錢啊?
我突然有點懷念在新加坡的日子,懷念大家在東海岸燒烤,在植物園聽免費音樂會,在烏節路的商場穿梭.....

回想這兩年我的生活,突然覺得自己走的太草率了。如果當初,我能夠努力一下,堅持一下,是不是情況就不一樣了?
在新加坡的辛苦是一時的
但是衝動放棄的不甘心
會一直如影隨形!
現在,我在一所學校工作,錢不算多,事兒確實很少,主要是離家近。生活朝九晚五,陪在父母身邊,過的也挺不錯。但我還是深刻的感覺到:
新加坡的生活是孤獨的
中國的生活是熱鬧的
但是,新加坡的生活是充滿了自由的.....我收穫了熱鬧,失去了自由。

生活這個圍城,城內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回來。
翻過這座牆頭的我只想說,後悔也沒用,只能活在當下,但求無愧於心吧。」
「
從新加坡去歐美的人這麼說:
別再抱怨了,新加坡挺好的
」
@Lyee
「很多人來新加坡之前,是對外國有過很多想像的。
所以下了飛機那一刻,看到街上熟悉的街景,還有滿街和自己長的差不多的華人,很多人都聽見了夢想的泡泡,啪嗒破碎的聲音。
新加坡就是這麼一個地方,剛開始讓人有點失望,待久了覺得很煩,離開了又會有點想念的,魔性地方。

我那個有美國夢的閨蜜,就是這樣說的。
她一直就想去美國,一起看美劇的時候就跟我描繪過,大洋彼岸的樣子,她對那裡充滿了期待和嚮往。
她是一個很拼的人,有點完美主義,所以新加坡在她眼裡有不少的槽點。
所以,自從公司有了那個去美國的機會之後,我就很少見到她了。她就一直在努力爭取,白天上班晚上補習英語,還去考了一個國際會計證書。
最後,她如願以償去了美國!

她去了那邊我們經常會聯繫,聊天的內容漸漸地從新生活的意氣風發,變成訴說,新生活中的那些無力。
她是一個很有自尊心和努力的人,但是新工作並不順利,她很難參與核心的環節,感覺外派就是去打醬油。
她還說美國人就是表象友好,看到你就特別熱情,但都是假笑充滿了距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