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一直是這個國家引以為豪的存在,低廉的價格加上政府的補貼,讓許多新加坡居民年紀輕輕就變身為「有房一族」。相關數據顯示,新加坡居民住房擁有率超過90%,其中約有80%的新加坡人居住在當地公共住房中,可見其吸引力之大。
然而,頗受新加坡人喜愛的公共住房卻在最近走上了貶值之路,反觀私人房產,價格仍在不斷走高。這一現象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討論,新加坡公共住房或將風光不再。
住房政策暗藏危機
如今眾人眼中風景秀麗、高樓林立的新加坡,在上世紀60年代,卻是一個擁有大量貧民窟、棚戶區的「問題島」。據新加坡建屋發展局估計,在1966年,新加坡約25萬人居住在郊區或者市中心環境惡劣的房屋內,30萬人居住在棚戶區。
為解決住房問題,當時的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居者有其屋」計劃。除了清理貧民窟和閒置房屋,建造廉價的公共住房外,還通過設置公積金、提供政府補貼等方式,逐步完成了居民安置。

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經濟不斷發展,公共住房的價值也開始提升,逐漸具備了投資功能。不少人選擇出售小面積房產,換取大面積的公共住宅。據資產管理公司執行董事尼古拉斯估計,新加坡人擁有的公共住宅總價值高達3470億美元。
現如今,公共住房不斷貶值,高效政策背後的危機也逐漸顯露出來,其中引發最多爭議的,就是公共住房的產權期限問題。
新加坡公共住宅的產權期限一般為99年,一旦屋契到期,房屋價值也將清零,房產土地重歸政府所有。由於部分組屋建造於上個世紀,房屋距離產權到期只剩四十年左右。為了在屋契到期後依然有房可住,部分業主選擇進行產權延期。然而新加坡政府規定,只有住宅區80%以上的業主都願意支付屋契延長費用,補繳地價時,房屋的使用年限才可能增加。
對此,居住在屋齡「55歲」公共住房中的梁軍表示:「幾年前買房時,公共住房房價較高,有升值空間,但現在房價不斷下跌,選擇延長屋契或者房屋翻修,很可能造成新的財產損失。」
購買新房難上加難
當舊有房屋出現問題,購買新房成了新加坡居民面前的選項之一。
由於公共住房價格不穩,尚不明朗的房屋市場讓人望而卻步。加之新加坡住房政策只允許每戶家庭擁有一套公共住房,若希望更換全新房屋,則需要考慮當地的轉售政策。一旦公共住房的屋契年限少於30年,或者購屋者的年齡和剩餘屋契的年限相加不滿80年,購房者就不能動用公積金來買房。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公共住房出售難度。
買不成公共住房,不少人將目光投向了私人住宅。
然而,在過去的三個月中,私人房產價格上漲了3.4%,與公共住房之間形成了13.8%的價格差,這也是十年來的最高差值。對此,瑞士信貸集團相關人士表示:「公有住房和私人公寓之間的性價比差距可能會繼續擴大。」

此外,為了避免新建房屋面積過小,新加坡政府對公寓內的房屋數量也進行了限制。當可出售的房屋減少時,開發商可能會通過提價,提高自身盈利能力。
諮詢公司負責人克里斯汀也表示認同:「地產商提價的可能性還在不斷增加,除了房屋建造量引發的提價,土地購買成本的上升也使得開發商重新考慮房屋定價問題。」
新加坡居民Jun就深深感受到了房價帶來的巨大壓力。他與妻子在2013年結婚,婚後花費70萬新元購買了一套老舊公共住房,隨後又對房屋進行了一次翻修。如今,這對夫婦可以選擇出售公共住宅,改買私人公寓,然而資金上的拮据、高額的房價以及隨之而來新的貸款壓力,使得「改換住宅」變得愈發艱難。
新策能否解困仍待觀察
對於當前的住房問題以及社會上出現的焦慮情緒,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當地國慶群眾大會上回應稱:「在產權年限方面,政府也無法隨意更改。產權期限定在99年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希望能循環利用土地,確保有足夠公共住房提供給未來的新加坡人。」
針對房屋老舊等其它問題,新加坡政府也採取了一些新的行動,包括對建造30年、60至70年兩個階段的公共住房進行整修,避免房屋因年限問題而變回破舊的貧民窟。

對於屋契年限小於30年的房屋,政府部門表示,公寓業主們可以進行投票,選擇是否讓政府提前收回公共住房。政府收回房屋後,將對房屋狀況、地段等進行核算,給予相應賠償。如果不同意政府提前收回,業主需在產權到期後歸還房屋,政府將尋找新的公共住房並安排入住。而房屋所有者仍要為新的公共住房買單。
對此,瑞士信貸提出了質疑:「目前,新加坡可查的、最古老的公共住房,大約在50年前建成。也就是說,投票回收房屋計劃在未來20年內不會實施。這項計劃也無法適用於新加坡所有公共住房,大多數業主仍需在房屋到期後,將住宅歸還給政府。」
瑞士信貸對於計劃實施程度的擔憂不無道理。1995年,新加坡政府曾推出公共住房重建計劃,房屋被納入重建計劃後,政府將會按照當時的市價給予賠償,業主還能收穫全新房屋的使用權,但自推行以來僅有4%的房屋被選中重建,整個計劃更像是一張遙不可及的「巨型彩票」。
房產諮詢人士表示:「新加坡政府需要防止公共住房價格的過度下跌,減少居民損失。這就像是在走鋼索,稍不注意就可能釀成大錯,引發嚴峻的政治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