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其主島位於馬來半島的最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真正建國時間還不到一個世紀。長期以來作為一個小地方,可謂風雨飄搖。
1965 年 8 月 9 日,被逐出馬來西亞的新加坡,可以說被迫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新加坡共和國。但是獨立對新加坡真的好嗎?
當時的新加坡和北面的馬來西亞鬧翻了,南面印度尼西亞虎視眈眈。
新加坡面對的可以說是地獄模式:落後的經濟基礎;有限的國內市場;教育不普及;高失業率;種族衝突;無社會和居住保障;面對外來威脅等等。獨立後新加坡開始尋求國際承認,1965 年 9 月加入聯合國,同年 10 月加入大英國協。
為了保障自身安全,新加坡還購買一些少而精的軍事武器,隨時準備玉石俱焚。同時把樟宜港提供給美國作為海軍基地,讓美國海軍可以快速穿馬六甲海峽,四通八達。作為回報,美國會為新加坡提供安全保障。能活下來的同時,新加坡重點就是發展經濟。
發展初期,新加坡能夠利用的就只有優良的港口條件和廉價的勞動力。
李光耀根據新加坡的資源稟賦,給新加坡做好定位,在世界經濟分工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利用歐美產業轉移的機會,把他們準備往外轉移的落後產能,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導入到新加坡,為新加坡發展製造業創造機會。先是發展蚊香、假髮、紡織業、成衣業等污染大、產業附加值並不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同時極度開放自己,與世界各地廣泛建立聯繫,積極參與到全球化的進程中,屬於外貿驅動型經濟,即使到今天,新加坡依舊高度依賴中、美、日、歐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 GDP 的三倍。
新加坡通過勞動密集的低端產業攢了第一桶金以後,就開始不斷產業升級的過程。逐漸發展造船、修船業,鑽油設備,煉油廠等資本密集型產業。
到上世紀 70-80 年代中期,新加坡開始關注研究與開發、設計、工程、信息科技,電腦、電腦附件製造業等電子行業成為先導產業。
到近年開始發展總部經濟、生命科學、生物醫藥、環保等對資本和技術要求都非常高的新興產業。如今更是成為新的亞洲金融中心以及加密貨幣、Web3 的全球大本營。
2021 年,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達 5333.5 億新元(約合 3876.9 億美元),同比增長 7.6%。人均 GDP7.28 萬美元,亞洲第一,世界第 5,領先美國。
當初連生存都困難的新加坡,在李光耀的治理之下,彈丸之地成為 " 亞洲四小龍 " 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