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產降溫措施的影響下,買家對新加坡私宅價格更敏感,促使小型單位銷售比率去年有上揚趨勢,並創下10年新高。

數據來源:市區重建局、戴玉祥產業
戴玉祥產業昨天發布的產業報告顯示,去年新私宅銷量同比減少16.3%,達8367個單位。然而小型單位比率卻有上揚趨勢,從前年的69.3%,上揚至去年的74.9%,這也是自2009以來比率最高的一次。
換句話說,去年發展商每賣出的四個新私宅單位,就有三個屬於小型單位。
| 政府不斷調高本地居民第二套房和外國人的買房印花稅,讓市場買家感到尷尬了。在新加坡,以房養老還是一個靠得住的大趨勢。看著地價、房價還在節節攀高,現在不買,可能以後連小戶型也買不起了。
戴玉祥產業報告中的小型單位,涵蓋套間單位(studio unit)、一臥房單位和二臥房單位等,面積在1000平方英尺及以下。
其中,一臥房單位比率上揚幅度最大,從21.9%增加至33.4%,成為最受買家歡迎的單位類型。
套間單位銷售則從12.3%增加至13.8%。至於二臥房單位,比率卻有所下跌,從35.1%跌至27.7%。

談到小型單位需求上揚,戴玉祥產業執行總裁高春華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去年政府出台降溫措施,外加利率上揚,令買家對私宅價格更為敏感。小型單位面積較小,總價較低,更屬於買家可負擔的範圍內,自然獲得買家青睞。」
她指出,儘管去年私宅價格整體上揚7.9%,但去年賣出的新私宅單位,有七成是總價在150萬元或以下,說明買家對小型單位趨之若鶩的現象。
高春華也表示,現代社會人口結構轉變,社會上有更多單身人士、丁克族(DINK,即無子女的雙薪家庭)和單身家庭等,帶動小型單位需求提高。
她說:「現代人生活節奏快,更傾向於簡潔實用的簡約風格。對這些買家來說,小型單位面積雖不大,住起來卻相對舒適,一點也不覺得擁擠。」
另一方面,橙易產業研究與諮詢部主管孫燕清表示,小型單位,特別是面積在500平方英尺及以下的鞋盒公寓,對年輕夫婦與投資者等具有吸引力,因此這類單位的需求向來保持強勁。
根據橙易產業整理的數據,鞋盒公寓銷量從2008年的275個單位,在2012年增至2709個單位。隨著2013年新一輪降溫措施推出,鞋盒公寓銷量逐步減少,去年處於1000個單位左右的水平。
不過,孫燕清指出,政府去年7月出台的降溫措施,促使大批買家趕在措施生效前搶購房子,導致該月鞋盒公寓銷量激增一倍,從平均每月73個單位,增至超過200個單位。
| 為避免發展商建造過多小型單位。政府去年10月宣布新指導原則,從今年1月17日起把私宅單位平均面積從目前的至少70平方公尺(約753平方英尺),提高到至少85平方公尺(約915平方英尺)。這意味著新項目的小型單位數量減少約18%。
相關閱讀: 新加坡宜居時代再次開啟
孫燕清表示,短期內,預料新指導原則產生的效應不強,但未來幾年它將造成小型公寓供應大幅減少,預計小型單位銷售比率會隨之下跌,達到較合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