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25日,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在國會辯論演說中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在我們1965年獨立之後幾天(指新加坡在那一年被馬來西亞聯邦逐出後被迫獨立),中國總商會代表來市政府大廈的辦公室見我,他們要求我把華文或者華語當成國語和官方語言,我看著他們說:你們一定是瘋了,我絕對要和你們對抗……」

李光耀說:「因為新加坡會因此分裂。假如新加坡全部都是華人,沒有馬來人和印度人,把華語當成國語、行政語言,我們能夠生存下去嗎?誰還願意和我們做生意,我們應該怎麼繼續下去?我們怎麼獲得知識?所以我們別無選擇,我們把英語當成了行政語言。」
「那麼各族群的母語應該怎麼辦?如果我們沒有制定政策,任由市場和人們選擇,這些母語最後都將只有一條路,就是消亡。因為所有的父母最關心的一定是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在社會上謀生的能力,就是這麼簡單。我們最後認為,無論多麼不受歡迎,即使背離了我們社會一體化的理念,每個族群都必須把自己的母語當成第二語文來加以學習。」

以上的言論,清楚地概括了李光耀的雙語政策,包括他為什麼要把英語當成他們的行政語言,因為那是「商業和科技的語言」,是新加坡全球化的保證;也包括他為什麼不把主體民族華族所使用的語言華語設為國語,因為當時的馬來西亞等鄰國會因此和新加坡生疏。當初馬來西亞強行開除華人占主體的新加坡,就是為了緩解華人和馬來人的族群矛盾,提升馬來西亞的主體民族優勢,確定馬來人的主宰地位。他們不會允許華人的勢力如此壯大,不會允許一個奉行華人文化的新加坡,他們都將孤立這個弱小的新加坡,到時候新加坡將難以為繼。

確立英語在新加坡的優勢,只是一個語言,另一個語言就是各族群的母語,對於這個第二語言,李光耀也不打算放棄,那是各族群的根。如果只拔高英語,不管其它「方言」,那麼這些語言就會消亡。出於謀生的考慮,父母從小就會對他的孩子灌輸英語,而儘量避免自己的群族語言,這樣華語、泰米爾語,馬來語就都消失了,各族群也會因此失去他們的根。李光耀認為這是錯誤的,他寧願「背離我們社會一體化的理念」也要保留各族群的母語。

這非常關鍵,李光耀不會因為他的華人身份,就特別注重華語,他認為華語不可或缺,那是因為它和泰米爾語,馬來語一樣不可或缺。
「這個政策是對的還是錯的?」李光耀說道,當時他已經81歲了,「如果時光倒流回1965年,我還會選擇同樣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