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組屋「開掛了」
頻頻出現百萬成交價
房價翻倍一轉售竟賺了
至少 45萬新幣
這「神仙操作」還能發生在新加坡?
這兒可是居者有其屋
只住不炒房啊

一起看看怎麼回事
私人組屋,轉售賺了45萬
文慶路私人組屋
City View@Boon Keng
五房式,以118萬多新幣成交
將近600萬人民幣
鼓掌撒花,創下全島
組屋轉售價歷史新高

這私人組屋在發售時
五房式才賣53-72萬新幣
轉售價格卻高達118萬新幣
這也是一轉身就 翻倍

而且,隨手翻一翻發現
這可不是最近唯一
出售的百萬組屋
達
士
嶺
摩
天
組
屋
屢屢創下百萬銷售記錄
.
.
.

....
超過百萬新元的
轉售組屋交易記錄
2017年僅有46宗此類交易
2016年則只有20宗
去年,卻高達約有71宗
這房價可謂是蹭蹭長啊

公共組屋HDB價格一直很平穩
私人組屋,作為組屋和公寓之間
潤滑劑一般的存在
卻屢屢飆高
那麼,私人公寓呢?
更是 「勢不可擋」!
公寓,一年賺了12-25萬
隨手翻翻公寓的表現
那可是更加讓人
感到驚訝以及驚艷
一座位於14區的某公寓
在2018年3月
平均尺價是799新幣
過了僅僅一年
就達到了1151新幣

短短一年的時間裡
這棟樓的每個單位基本上
都漲了15-25萬新幣
如果再往前看
這價格在三年內更是
翻了近一倍了
實名羨慕那些三年前
買這房子的人了!


百萬組屋頻頻出現
私人公寓價格翻倍
這,房價是暴漲啊啊啊!
//
11年後,新加坡房價
繼續翻倍?
//
摩根史坦利預測新加坡房價
到2030年可能會翻倍
掐指一算那就是11年後了!
大摩:2030公寓房價翻倍!
新加坡私人住宅價格漲勢會在
降溫措施後放緩
但摩根史坦利報告
還是看好新加坡私宅市場的前景
預測新加坡房價到
2030年可能翻倍
大家覺得可能嗎?
很多人覺得摩根史坦利
預測是合理的
到2030年到底會不會翻倍呢?
大家拭目以待吧

星展銀行:11年後翻倍預警!
新加坡本地最大銀行星展銀行
預測2030年的私人住宅
平均價高達$2900/平方英尺
折算為新幣S$31215/平方米
幾乎是現在的平均價
$1500/平方英尺的兩倍
即使是保守預測
也高達$2300/平方英尺

所以買房後中長期持有房產
是低風險穩定回報的投資
突然覺得在新加坡買房能養老
無經濟方面的煩惱啊

行了,還是直接說正事
不管在什麼地方
房價一直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
經過新加坡政府的多年調控
這種買房翻倍的清流操作
以後還能實現嗎?
別鬧,新加坡可是全球受歡迎
尤其被中國人(壕)們青睞的
投資和置產目的地
自然有其「過人之處」

圖源:聯合早報
8輪降溫來襲
房價還是飆升了60%以上!
2009年到2013年期間
政府不斷推出
多達8輪的房地產降溫措施
新加坡房價還是飆升62%
在5年時間內調控還飆升了?
試想,如果沒有這8輪降溫措施
房價會不會可能就已經翻倍了呢
我想翻倍的幾率是很大的
現在距離2030年還有11年時間
新加坡每年的經濟增長穩定
國人的收入增長
穩定團結而且有高效的政府
人口白皮書2030年
人口預計增長到650-690萬等等
都是房價會翻倍的因素


為什麼新加坡房子這麼受歡迎?
新加坡聞名世界的是
穩定的社會治安
穩定的政府
有特色的中英雙語教育體制
優良的醫療體制
嚴格健全的法律

低密度的舒適綠色生活
到了2030年,更是85%居民
住在公園400米距離之內

周邊公共設施齊全
無障礙設施遍布全島
300多個自然公園
在每一個社區都會有圖書館

學區,交通規劃合理
新加坡交通規劃的目標是
每十戶家庭便有八戶只需
步行不到10分鐘就有一個地鐵站
巴士網絡更是貫穿全島

新加坡發展北岸創新走廊
南方臨水城市
全島都有就業新機
意味著住在哪也不偏遠

新加坡CPF制度強制國民儲蓄
「高存低貸」—存公積金的利率
高於銀行利率
老百姓貸款公積金時
又低於銀行貸款利率
而且,公積金覆蓋率高達95.3%
最終成為了建屋局建房基金
也成為了居民買房存摺
有20多萬人每月還房貸
不需要出一分錢現金

那麼外國人呢?
在新加坡可以購買私人公寓
而且還能夠貸款
流程也不是特別的繁複
吸引了來自國內、東南亞
歐美國家的有高凈資產人士
選擇定居、置產新加坡

正因為如此,中長期而言
投資新加坡房地產是
一個低風險而穩定回報的選擇
那麼,今年該如何買房?
01
回顧2018年
新加坡樓市從2013年6月最嚴厲房地產降溫措施後,連續下跌15個季度,直到2017年中房價下跌11.6%,樓市才緩過神來。
在2017年第三季度開始進入上漲周期,主要前四年累積的買房需求,很多買家覺得政府不會放寬降溫措施,不想再等了,開始紛紛進場買房,果斷出手,出現市場行情明顯好轉。

聽到同行說有套有租客的房源不容易安排看房,經紀覺得不好賣,有組買家在不用看房的情況看直接出價高過屋主的叫價最後成交,另外一個同行說一套不靠近地鐵站的房源掛出來後不久很快就賣掉,經紀都覺得驚訝。
本人有套價格280萬新幣房源,在一周內成功賣出,屋主和我都覺得怎麼這麼快就賣掉了,我當時給屋主的解釋是很多買家進入市場買房,果斷出手。

發展商在2016~2018年及時賣掉已開發項目剩餘單位的庫存,發展商清理庫存後就要考慮買地,這是一個自然循環。
由於2016年政府售地供應數量減少,所以導致很多發展商2017年開始紛紛進入集體出售市場,出現2017-2018年集體出售異常火爆,常聽到聽聞報道哪裡什麼項目集體出售成功了,哪裡有項目在籌備集體出售中,2017-2018年這輪集體出售熱潮成交總金額接近200億新幣。
很多集體出售成功的屋主收到補償款後又會重新回市場買房,加上銀行槓桿力量,很大可能買2-3套。通過這輪集體出售熱潮,很多發展商都及時的增加了土地庫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