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變與不變
與以往相比,今年的新加坡大選處處體現新變化,不乏「史無前例」的新現象:11個政黨和1位獨立候選人(共計192人)參選,反對黨數量再創新高;在重新劃分的14個單選區和17個集選區,競選議席高達93席;自2015年大選之後人民行動黨第二次在所有選區都要與反對黨競爭,在部分選區無人競爭、自動當選的時代成為歷史;白沙–榜鵝集選區更是首次出現人民行動黨、新加坡民主聯盟、人民之聲黨三黨競逐的局面。
如果說2015年大選仍打上了李光耀的烙印,那麼2020年大選可謂是真正意義上「後李光耀時代」對執政黨的首次檢驗,而越來越多的「史無前例」體現了新加坡走向政治多元化的必然趨勢。雖然外界普遍預期人民行動黨勝選不成問題,但此次選舉中如何應對日益壯大的老對手工人黨,以及成立不久卻來勢洶洶的前進黨的挑戰,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本屆大選之變,最不可忽視的是執政黨內部的重大更替和社會對執政黨的態度與觀感。自1959年執政以來,人民行動黨先後經歷了李光耀、吳作棟、李顯龍三代領導人,本屆大選被普遍視為李顯龍作為新加坡總理的收官戰,而前總理、國務資政吳作棟不再角逐連任議員、從政壇隱退。以副總理和執政黨第一助理秘書長王瑞傑為首的第四代(4G)領導團隊將正式接受新加坡人民的檢驗和委託。人民行動黨以「守護生命、保障工作、共創未來」為競選宣言,圍繞應對疫情這一主軸,呼籲選民全力支持執政黨,確保人民行動黨在大選後有足夠的施政空間,專注於疫情防控、穩住經濟、推行政策。
但這一競選主題招致反對黨的抨擊和指責,後者聲稱執政黨只是在利用危機之下人心求穩的心態謀求選舉優勢;另一方面,執政黨應對疫情行動遲緩、缺乏決斷,對外勞宿舍聚集性感染的忽視導致了疫情全面爆發。作為執政黨,人民行動黨應對疫情的表現、競選綱領、候選人言行、競選活動無不受到反對黨和社會的嚴格檢視,從「林紹權事件」便可見一斑:6月24日,人民行動黨提名42歲的吉寶岸外與海事總經理林紹權為裕廊集選區候選人,卻遭網民起底抨擊態度傲慢、帶有精英主義色彩、沒有同理心、涉及海外項目賄賂,僅四天後林紹權便在輿論壓力之下宣布退選:多年來被執政黨有效掌控的媒體和輿論,這一次開始反噬執政黨的選舉布局。

本屆大選被視為李顯龍(左)總理生涯的收官戰,而他的副手王瑞傑(右)預計未來將接任新加坡總理 來源:The Straits Times

人民行動黨候選人林紹權退選事件,成為本屆大選的一個插曲 來源:The Straits Times
反對黨野心壯大、走向團結,志在逐漸改變一黨優勢格局。大選之前,工人黨擔任國會議員時間最長的前黨魁劉程強放棄連任,競選領導團隊正式完成更新換代,以新面貌競逐國會。該黨喊出「讓您的一票成就未來」這一口號,除了改善基本社會保障、提高社會福利等傳統綱領外,格外強調「國會平衡」的重要性,黨魁畢丹星更是略顯誇張地表示「如果工人黨失去原來的議席,國會在大選之後很可能一個反對黨議員都沒有」;前進黨則以「你應該得到更好」為競選宣言,其關於保障本國企業、國民就業、社會福利、移民和外勞的主張與工人黨的傳統立場相似,對於政治多元化、行政中立化、言論自由的訴求則比工人黨更加強烈。
此外,其它反對黨也圍繞「人民優先」的相同理念,分進合擊,集中力量在各選區全力與執政黨爭奪選票,力爭改變一黨獨大的國會格局。

印度裔工人黨議員畢丹星接替「潮州怒漢」劉程強成為黨魁2年後,將被正式任命為國會反對黨領袖 來源:Mothership
疫情之下,就連投票本身也出現了新變化。7月10日,大選如期舉行,超過253萬選民走上街頭投票。為了兼顧疫情防控和便利選民,政府一方面增加了220個投票站,另一方面通過分時段投票、測溫消毒、佩戴口罩手套、保持一米間距等措施避免的聚集性感染。但防疫措施終究還是導致各投票站出現排隊長龍,原計劃5分鐘之內就能完成的投票甚至需要等待1個小時,原定早上8點開始至晚上8點結束的投票時間延長了2個小時。

因各項防疫措施,新加坡大選投票日各投票站均排起長龍 來源:Channel News Asia
晚上10點,投票時間截止。隨著各選區計票結果陸續出爐,大選結果在凌晨揭曉:人民行動黨贏得93個競選議席中的83個,全國得票率61.24%,比上次大選降低了8.62%;工人黨創紀錄地贏得10個議席,不僅保住了阿裕尼集選區,更贏得了新設立的盛港集選區,使之成為反對黨有史以來贏得的第二個集選區,標誌著反對黨首次在新的集選區初戰告捷;新加坡前進黨雖然與議席失之交臂,但總得票數亮眼,在參選的24個選區得票率超過40%,兩名高票落選的前進黨候選人將作為非選區議員進入國會,儼然成為新加坡政壇的新興力量。就連低迷多年的新加坡民主黨也在武吉巴督單選區和武吉班讓單選區的得票率有了大幅提升。

2020年新加坡大選結果(各政黨得票數和得票率) 來源:The Straits Times

2020年新加坡大選結果(按選區分布) 來源:The Straits Times
人民行動黨維持絕對優勢執政的格局沒有改變,但相對優勢變小,難言滿意。李顯龍在選舉結果公布的11日凌晨4點召開記者會時雖表示「虛心接受人民給予的明確委託」,聲稱「人民行動黨仍獲得選民廣泛的支持」,但也承認「成績不如預期理想」。
第四代領導團隊中,由總理公署部長黃志明領銜,一位高級政務部長和政務次長共同作戰的「夢之隊」在盛港集選區不敵工人黨,失去公職,可謂「4G」團隊的重大損失和執政黨最大的失敗。公認的總理接班人王瑞傑在臨時決定轉戰的東海岸集選區與長期服務本地的工人黨明星團隊陷入苦戰,最終以53.41%的得票率險勝對手。從全國範圍來看,重新劃分選區後,人民行動黨仍在10個選區得票率不足六成。略顯遺憾和失望的結果,的確值得人民執政黨深刻反思。
相比之下,反對黨仍不具備取代執政黨的實力,但更加團結並再次突破國會格局,未來深遠影響亦不可小覷。與心情略顯沉重的人民行動黨不同,工人黨的支持者在大選結果出爐的凌晨便在街頭爭相慶祝,陷入狂歡。在東海岸和西海岸集選區令執政黨陷入苦戰,並攻下新劃出的盛港集選區,使工人黨贏得的阿裕尼、盛港集選區和後港單選區連成一片,新加坡「地鐵東北線的東北部近乎全線飄藍(工人黨的標誌色為藍色)」。工人黨由此成為第一個攻下兩個集選區的反對黨,使得集選區制度不再成為執政黨的議席保障。
版圖擴大,成為建國以來國會席位最多的反對黨,黨魁畢丹星也成為首位正式指定的國會反對黨領袖,工人黨儼然成為本屆大選的最大贏家。
而首次參選便初戰告捷、進入國會的前進黨,為國會反對派注入新的力量,令新加坡國會更加多元,增加了制衡執政黨的力量。

大選結果出爐的深夜,工人黨黨員及支持者自發聚集在工人黨總部門口,慶祝勝利,來源:Asiaone
疫情之下「聚旗效應」失靈,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新加坡社情民意的改變。「聚旗效應」指國家遭遇國際危機或戰爭時,政府或政治領導人短期內獲得極高支持度,國內輿論也減少了對政府施政的批判,起到了轉移國內注意力的作用。
2001年11月大選期間,新加坡正因美國「9/11」事件遭遇嚴重的經濟危機,民心思穩,選民希望穩健有為的執政黨帶領國家走出危機,吳作棟領導的人民行動黨也創造了1980年以來的最佳選舉成績,全國得票率超過75%。19年後再次面對全球性危機,人民行動黨試圖複製2001年的成功經驗,但得到的是史上第三低的得票率和堪稱有史以來最失望的選舉結果,令反對黨得意地表示「執政黨利用疫情炒作選情的策略失敗」。危機不再說服選民對執政黨買帳,體現的是民眾心態更加成熟和理性:歷經大風大浪的55年,選民考慮的不只是政府一時能解決什麼問題,更重要的是從長遠出發如何確保政府持續守法、清廉、負責、有為。
對於廣大選民來說,參與選舉就是表達對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關切和訴求,而今年的新冠疫情無疑放大了這些問題和訴求。本屆大選,新加坡選民用手中的選票體現了自己的話語權:他們委託人民行動黨的第四代精英團隊帶領國家度過難關,但也讓這個常年國會獨大的執政黨感受到更多壓力和危機感,清晰地表達了他們對改善醫療、就業、社會福利、住房、教育等諸多問題的迫切要求,尤其是對政治多元化和制衡執政黨的政治訴求。新加坡選民也是本屆大選名副其實的贏家。
2020年大選在變與不變中落下帷幕。那些被視為塑造一黨優勢的制度保障和客觀環境並未實質改變,但選民心態的微妙變化,尤其是對反對黨壯大趨勢的心理預期慣性,對政治多元化的訴求高漲,對執政黨精英治國理念認同的走低,證明選舉制度下不存在「永遠的執政黨」(令人驚訝的是,此次投票結果顯示,40至59歲的中年選民和私宅選民給反對黨的投票率甚至更高);反對黨的日漸成熟和理性,更給予了選民更多另選高明的理由。而新劃分的盛港集選區落入反對黨之手,媒體對執政黨候選人問題的放大,似乎透露出新信號:面對民意,那些看似為一黨優勢制服務的制度和條件,如今也可以衝擊和削弱這一格局。
三、未來走向:4G時代,一黨優勢制的倒計時?
大選結束兩周後,新一屆內閣於7月27日正式宣誓就職。新內閣既保留了第三代領導團隊的資深高官,也注入了第四代領導團隊的新鮮血液:內閣成員保持37人,平均年齡52歲;16個政府部門中9個保留原部長,6名新當選議員入閣任職;李顯龍續任總理;而「接班人」王瑞傑除了繼續擔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還被任命為經濟政策統籌部長,並將在未來出任經濟理事會主席和國立研究基金會主席,其4G領導人地位更加凸顯。

受疫情影響,新一屆內閣於7月27日分兩批在兩地宣誓就職。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左)在新加坡總統哈莉瑪·雅各布(中)和大法官梅達順的見證下,率領部分閣員在新加坡總統府宣誓就職,來源:《聯合早報》

7月27日,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左一)率領部分閣員在國會大廈通過視頻連接,與新加坡總統府的內閣成員同步進行宣誓,來源:《聯合早報》& The Straits Times
其實,領導團隊接班的布局早在2020年大選之前便已經進行。王瑞傑自早年擔任李光耀秘書期間便得到後者的高度讚譽。2018年11月,時任財政部長的王瑞傑接替時任副總理張志賢擔任人民行動黨第一助理秘書長,已引發新加坡社會關注,被視為李顯龍的繼任者;2019年4月李顯龍宣布改組內閣並任命其為副總理,釋放出更加強烈的信號:人民行動黨已經開始布局後李顯龍的「4G時代」。今年2月慶祝68歲生日的李顯龍曾多次表示,新加坡不應有70歲的總理,自己會在大選後不久交棒。換言之,兩年之內李顯龍就會讓4G領導團隊正式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