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遭受疫情重創,經濟復甦充滿不確定性,但各國房地產市場仍然反應強烈,房價不斷上漲,這究竟是利好還是泡沫?近期小編會不斷跟進一些新加坡本地金融報告給我們帶來哪些購房提醒?

儘管新加坡仍然處於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本地的各行各業以及家庭的財務狀況總體仍然保持韌性。金融管理局的壓力測試結果顯示,新加坡大多數的上市公司與家庭有足夠的緩衝,能應對利率上升與收入下跌的衝擊。
該報同時指出新加坡的金融韌性歸功於過去積累下來的財富,疫情期間政府積極為國民推出各種援助政策,近期的經濟復甦以及新加坡寬鬆的金融環境。不過,在良好的大環境下,還應該要時刻防止疫情所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本地的中小型企業的財務狀況遠比大型企業更加脆弱。

最值得關注的是新加坡本地家庭債務正在逐漸加大,它們占據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今年第三季度達70%,比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第四季度高了3個百分比。這期間國內生產總值下跌了0.6%,但是家庭債務上升了3.7%,而房貸占比2. 4個百分點。這樣以絕對值來計算,本地家庭的債務在過去的一年裡增加了6.8%。家庭債務風險可能會比疫情帶來的風險更高。

房貸是讓家庭債務走高的主要原因,由於房產占家庭資產約40%,而房貸占家庭負債多達75%,因此金管局呼籲新加坡民眾在買房的時候不要盲目,要謹慎思考有無償還能力,或者是如果家庭主要收入受到影響,是否有資金可以支付3-6個月的房貸。另外負債率較高的家庭也應該儘可能地預留出足夠的財務緩衝,以便在宏觀經濟條件突然變得惡劣時減緩負債壓力。
自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本地私人房地產價格累計上漲8.7%,超過了GDP的5.3%增長,而平均成交量也比2017-2019年高出了近20%。疫情完全沒有影響到國人買房的熱情,而新加坡的金融韌性以及房地產市場的供需失調,可能會進一步吹漲房地產市場的泡沫。

2020年第三季度本地家庭的凈財富相當於GDP的4.4倍,到了2021年第三季則上漲至4.6倍。此外,本地家庭的流動資產(包括現金與銀行存款等)超過了債務,因此在應對收入下跌與利率上漲的衝擊下居於顯著的緩衝。金管局對此也做了一項測試,結果顯示即使每個家庭收入比疫情期間下跌10%而利率上升2.5個百分比,一般家庭還會有能力償還。
截至2021年9月,新加坡未售出的新私宅達1萬7100個單位,比去年低了35%,接近2017年的1萬5100個的歷史低點。疫情期間,本地建築業受到人力資源緊缺的嚴重影響,導致供應量減少,在此環境下購房者出現恐慌搶購新宅導致哄抬價格,造成了房地產市場的火爆現象。此外,私人住宅的租金在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三季顯著上漲7.1%,計算下來房貸的利率目前仍處低水平。

然而,潛在買房者不應將低利率視為長期發展目標。其實,經濟重啟以及全球供應鏈中斷,已推高了通脹與加息的預期。美聯儲表示,它將加速削減購債的步伐,這被視為利息上升的前奏曲。由於房地產價格上漲了不少,購房者的房貸負擔也跟著提高。
疫情持續反覆,經濟復甦屢遭不順。我們更要準備足夠的應急流動資金,避免過度的房貸而成為房子的犧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