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為啥突然火了

2022年06月26日   •   10萬次閱讀

很長時間裡,世界的運行規律都被默認為「The Big,The Better」,直到這段時間的「新加坡熱」。

為什麼說新加坡火了?中國人口中的「坡縣」在發生什麼?簡單歸納,大致有三。

第一,富人投資。

富豪投資、移民不是個新鮮話題,此前《家辦新智點》的文章稱:隨著全球富人都在尋找資產避風港,許多超級富豪蜂擁至新加坡,去成立家族辦公室,具體的現象是「申請量突破過去一年的紀錄」,相應的,就是時間拉長,門檻提綱,如今要在新加坡註冊免稅的家族辦公室,得等待至少8個月,而一年前只需4個月。

新加坡金管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新加坡約有400家的家族辦公室,其中包括谷歌聯合創始人Sergey Brin和對沖基金富翁Ray Dalio等人。

這不難理解,新加坡是低稅率的金融中心、花園城市,又是移民國家,而如今世界格局愈加不明朗,俄羅斯富豪的處境大家都看在眼裡,人身和財產安全就變得尤為重要。我認識的律師程欣說,她所在的「坡縣中國律師群」中,這段時間來諮詢移民、留學、家族辦公室的人數明顯增加。

第二,產業轉移。

且不提新加坡已經幾近加密貨幣與Web3的全球大本營,Shein已經將總部設在新加坡,全球汽車晶片巨頭安森美(Onsemi)半導體宣布,將關閉位於上海的全球配送中心並將其遷往新加坡,也不止中國,包括戴森在內的諸多國際企業,也以各種形式新加坡設立了總部。

金融業更是如此,諸位熟悉資本市場的朋友,都知道此前新交所在全球市場的權重如何,而現在呢?

新加坡交易所董事總經理陳慶告訴我,新加坡在管資產4萬億新幣(2.9萬億美元),年增長率15.7%。其中76%的在管資產來自境外,自2020年到2021年年初,已有229個家族辦公室在新加坡司法管轄區內註冊。

第三,中產移民。

中產階級也對新加坡的生活充滿了憧憬,馮佳(化名)是我的同學,2019年舉家遷往新加坡後,有不少朋友都陸續向她諮詢過移民新加坡的相關問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前段時間甚至表示,有「幾十億人正排隊進入新加坡」,沒錯,他說的是「several billions」。

擺在明面上的,是香港、上海與新加坡這幾個城市看似此消彼長的競爭關係,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2021年新加坡GDP實現對香港的反超,而且幅度不小。人們喜聞樂見的正是這種單純的數字較量,就像虎撲熱衷於為美女帥哥打分排名,喜歡談球員的「歷史地位」。

其實單一時間點上的數據證明不了太多,我真正好奇的是:作為一個人口僅500餘萬,面積沒有香港大的「彈丸之地」,新加坡如何從邊緣逐漸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

進一步講,富豪投資、產業轉移、中產移民,分別代表對未來趨勢的判斷、資本的流動與作為自由人的選擇,這三者與新加坡的碰撞會產生怎樣的火花?那麼,再加上Web3.0呢?

現在或許很難給出答案,但至少它是個有趣的問題。

優秀的CEO

從李光耀到李顯龍,人們很喜歡說新加坡有一個好的「CEO」。當人們在將他們的領導者描述為CEO的時候,很大程度上是在描述他們的決策行為。

過去幾十年間,新加坡的CEO做了不少重大決策,始終錨定李光耀的一句話,「新加坡這個國家沒有資源,我們唯一的資源就是我們的人民」。

可如果人民罷工了,怎麼辦?

1980年,新加坡航空發生過一次大罷工,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只花一小時即平息了風波,他與工人溝通的核心,簡要說就一句話:要麼干,要麼滾,大不了再造一個新航。

要知道這時新加坡禁止罷工法律已經生效,而新航可以算是新加坡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由於與世界各大洲經濟聯繫愈發緊密,先後開闢了美國、加拿大、歐洲、非洲等航線,更是以高水準服務著稱,可以說是對外聯繫的命脈和名片。

為什麼會有禁止罷工這樣的法律?1968年英國陸續撤軍以後帶來大量失業,且由於剛剛被馬來西亞逐出聯邦,兩國關係也非常緊張,可想而知生存是新加坡當時面臨的首要問題,陸續頒布的《僱傭法令》和《工業關係法令》,極大地限制了勞工權利,當然也包括罷工。

試想,一個東南亞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對勞工權力又有諸多限制,李光耀一直是CEO,而且新加坡雖說和美國關係挺好,但與蘇聯也一直眉來眼去,這都是被西方國家詬病的地方,所以新航罷工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巨大,有人正等著看笑話呢!

這事兒還有一個大背景,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以後,世界範圍都掀起左翼運動,以新加坡施行的一系列政策,也一直被西方國家批評是「獨裁政府」。

但一個一窮二白、資源貧乏的國家,又不可能像大航海時代那樣瘋狂殖民,就只能讓所有人埋頭把精力放在發展上,作家唐諾的話說,就是要從工人的手裡,把第一筆資本從「無中生有極艱難的、極難忍受的、背反基本人性的,從並沒有多少剩餘的彼此生活里硬生生擠出來。」

一旦新航罷工處理不好,快速發展積累的各種矛盾就會爆發,引發全國性的衝擊。所以這就是新加坡,把本就不多的人心凝聚起來是最重要的。事件平息之後,李光耀取消了所有參與罷工人員的永久居民資格,並驅逐出境,這也是新加坡最後一起有影響力的罷工。

從1968年到1980年,新加坡的GDP從14.26億美元,增長到118.96億美元,此後一直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新加坡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即位列「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要說一句都是從新加坡人身上「榨」出來的,也不算過分。

但硬幣的一面是面臨的生存和經濟增長問題,另一面則是必須融入西方那套政治和經濟體系,最重要的是不能成為任何國家的附庸,這聽起來難度就不小,新加坡的CEO是如何解決的?

先說這麼個事,前陣子我看的娛樂節目中,一位知名歌手認為「一首網絡紅歌可以做30秒BGM,但承載不了更大的舞台」,畫外音是就算 在抖音再火,到了節目裡還是得專業導師說了算。

這句話道出了這個世界的通行規則:大到國家關係小到職場,只要是舞台就總有「定義者」和「被定義者」。

話雖這樣說,但這檔節目為什麼還需要網絡熱歌和網絡歌手?進一步講,所有人都想做定義者,但做不到怎麼辦?日本銀行前行長白川方明在《動盪時代》中,有一段日本貨幣政策是如何被「拿捏」的描寫。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後,西方國家奉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並基於此制定了一套DSGE(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雖然他並不認同這一模型適用於日本貨幣政策,但作為日本央行的決策者和經濟學家,「如果不理解世界範圍內普遍使用的、被視為共同語言的計量模型,就很難與海外同行進行對話」,並且還「面臨國內經濟學者的指責。」

日元從《廣場協議》到《羅浮宮協議》再到白川方明的敘述,都快被整麻了,日本顯然是個失敗「定義者」,新加坡想要從火中取栗,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新加坡不可能有一個確定性的自我,因為她的自我總是被別人定義」,這是人類學家項飈的論斷。

新加坡的做法是去觀察、然後嵌入。項飈告訴我們,觀察的意思由近及遠,與馬來西亞、印尼的關係,到作為東南亞、遠東的一部分,再到英美全球地緣格局,從各種不同的層次和角度觀察,然後扮演中間人去調和關係完成嵌入,重要性自然就凸顯出來了。

雖然新加坡是個「被定義者」, 但從結果來看,新加坡CEO這一套從觀察到嵌入的戰略和手段,無疑是非常高明和成功的。

高效的體制

縱覽新加坡幾十年間,你會很容易得到它「從邊緣到中心」的觀察結論,但除了「CEO」的各種決策得當之外,更重要的是體制建設對路,高效廉潔的政府,良好的營商環境,乃至清潔的街道、花園般的城市,都是富豪與中產用錢、用腳投票的理由。

這套體制又是怎麼來的呢?

先是心態。

「新加坡是極其清晰的自我認識到了邊緣,化邊緣為動力,而不是被邊緣所詛咒」,項飈如此評價新加坡的現代化過程,對他來說,認識到這種邊緣「把原來那些大的象徵性、符號性、固定性的思維,那種自大解放出來了。」

怎麼理解這句話?什麼叫象徵性、符號性的思維?除了美國這類政治案例,商業上可以從Tiktok最近的一件事找到線索。

去年十月,Tiktok在英國上線電商業務,但表現上遠不如國內抖音電商那般突出,位元組跳動高管Joshua Ma作為Tiktok歐洲電商的負責人,對員工表示「作為一個『資本家』,我認為沒有任何公司必須提供產假。」

這句話捅了大簍子,《金融時報》稱,Tiktok激進的企業精神與英國員工的辦公環境背道而馳,這一文化衝突不僅引發了離職潮,還讓輿論只注意到Tiktok快速崛起的背後,犧牲的作為人的東西,很快Joshua Ma就被從相關位置撤下。

按理說作為一家跨國公司高管,說這種話簡直「蠢透了」,但這就是項飈所謂「位於中心的那種自大」,考慮的角度從來只有自己高管的身份、Tiktok是熱門公司、抖音電商國內的成功這些「象徵性、符號性」的東西,沒有考慮到員工作為人的尊嚴、具體執行細節乃至更為深遠的影響,「被自我的論述淹沒」。

所以,這麼看的話,新加坡的「邊緣」反倒有其優點。

邊緣倒並不是指地理位置,新加坡占據的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被稱為東亞的「海上生命線」,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逼仄的土地面積與人口等資源的匱乏,不被重視才是新加坡「邊緣」的實意。

有句老話叫「平地摳餅」,新加坡就有點這個意思,怎麼把「餅」給扣出來,前面講了作為CEO的戰略能力、心態,接下來就得看細節。

雖然李光耀作為「百年不遇的優秀政治家」,李顯龍也是優秀的繼任者,都為新加坡規劃了精確的戰略,但「化邊緣為動力」只靠政治家動動嘴顯然沒法實現,需要激發政府部門、市場主體乃至公民等多方動能。

比如新冠疫情以來,民眾和外界對新加坡的疫情政策多有褒貶,但至少對馮佳來說,新加坡政府的考慮、執行都非常高效、細緻,她和老公在國內是小有所成的創業者,拿過一輪數百萬元的天使輪融資,雖說發展談不上迅猛但日子過的也算滋潤,2008年初的一件大事,再加上一直想出去看看的好奇,讓馮佳打定了移民的主意。

由於還得照顧國內生意,一開始目的地就瞄準了新加坡,夫妻倆在當地成立了一家AI招聘公司,一來可以拿個身份,二來也抱著創業的心態,但異國經營困難重重,現在基本成了一家空殼公司,不過自2020年以來,馮佳至少拿到了三次政府發放的疫情補助。

馮佳向我介紹,新加坡政府會按照行業類別,給中小企業發放現金以覆蓋工資等運營成本,對於食閣這類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線下企業,亦或是因居家辦公導致的辦公室空置,還有不同程度的租金補助,個人層面發放了大量的消費券,甚至技能培訓、考證,「政府都給你買單」。

相比於她在國內的公司,馮佳認為新加坡人「身在福中不知福」,「直接把錢打到公司帳戶,連領都不用領。」

新加坡連續第十年位列「全球廉潔國家」前十名,在世界銀行《2020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排名第二位。如今我們對新加坡的評價是什麼?高效廉潔的政府、花園般乾淨整潔的城市,安全的人身和營商環境,而這一切都是新加坡人「卷」出來的。

「驚輸」的民間文化

總的來說,好的CEO,好的機制,也要施予好的團隊上才能產生共鳴,這就應該談到新加坡人所謂的「國民性」了。

在我看來,更廣泛的新加坡人來說,他們的自驅力,更多來自那個叫做「驚輸」的國民迷思,而這個文化驅動出來的狀態,有點像「內卷」。

但是,新加坡的「卷」並不是封閉市場熵增的無效競爭,只是描述新加坡市場化競爭的實際和殘酷,以及在這種環境下人的狀態。

程欣2010年在新加坡從事海商法,呆了近四年時間,她比較深刻的體會是,「新加坡不允許有任何北歐式的福利存在,有很強的危機意識。」

一方面,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深諳儒家文化,比如組屋就是「居者有其屋,有恆產者有恆心」的產物;但另一方面,新加坡信奉全面的市場化運作,導致政策經常會跟隨市場變化。項飈說,「對於很多老百姓來講,新加坡政府不斷搞這個、改那個,這很累」,但他進一步解釋,建設是需要投入的,需要細緻的計劃和行動,換句話說,「卷」是新加坡必然且持續的狀態。

拿資本市場來說,前一陣蔚來汽車在新交所掛牌,著實為新交所帶了一波勢能,陳慶給投中網的回覆中,數次強調新加坡非常市場化的運作模式,會根據市場的變化和需求,調整和適應市場的變化,除了政策以外,將通過國際化和高市場化程度的運作,歡迎中概股在新加坡落地。

就連區塊鏈與web3——我一直認為與傳統交易所有競爭關係——也被陳慶看做是機遇,「新交所是亞洲多元資產交易的門戶,我們的價值在於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管理風險。在擁抱新科技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機會」,她表示新交所與淡馬錫的數碼資產合資企業Marketnode就利用了相關技術。

1/2
下一頁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3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3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5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405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5985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5301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3762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