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顯示,在新加坡擁有組屋住址購買至少500萬新元豪宅的買家交易,從2013年的33個增至去年的73個。 (取自《聯合早報》)
(新加坡訊)在新加坡擁有組屋住址的豪華私宅買家,在2013年至2023年期間增長超過一倍,特別是2021年至2023年期間,組屋住戶購買豪宅的交易中,65% 至75%是有地住宅,凸顯了組屋住址買家財務能力更強,有更大空間需求。
根據橙易集團(OrangeTee Group)提供給《聯合早報》的數據,擁有組屋住址購買至少500萬新元豪宅的買家交易,從2013年的33個,增加至去年 的73個,增幅達121%。 今年首兩個月則有3宗交易。
橙易集團首席研究與戰略總監孫燕清受訪時指出,擁有組屋住址的買家購買至少500萬新元非有地私宅的人數,過去7年保持平穩,2017年是22個單位,去年是19 個單位,不過,一旦包括有地住宅,交易總數便從2017年的39個單位,增加至去年的73個。
孫燕清說,這群買家在2021年購買有地住宅的數目有顯著增加,與同期有更多非組屋住戶購買更大型住屋的趨勢一致。 這或許是冠病疫情之後,人們看見更大空間住屋的價值,能滿足居家辦公的需要。
「當時房地產價格也在攀升,或促使許多買家趁價格還在可負擔的水平,入場購買較大型或永久地契私宅。」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房地產系教務長講座教授程天富受訪時說,以申請組屋的月入上限1萬4000新元計算,500萬新元的私宅是組屋住戶無法負擔的。
因為根據75%的貸款與估值比率(LTV),加上買方印花稅等,買房需要動用的現金和公積金將達250萬新元,即使百萬元賣掉組屋也很難應付首期費用。

擁有組屋住址買家購買500萬新元以上豪宅。 (取自《聯合早報》)
住組屋如何買500萬豪宅?
組屋住址買家又如何能負擔500萬新元以上的豪宅? 世邦魏理仕(CBRE)東南亞研究主管宋明蔚指出,一些組屋住址買家或因為集體出售發了一筆橫財、繼承遺產等因素而能負擔得起豪宅,也有者是因為整合了家庭成員的資產後, 購買一個多代同堂的房子。
2017年至2018年之間吹起的一陣集售風,或促使一些賣掉私宅搬到組屋的人仍積累了一筆未動用的儲蓄,加上過去兩年出現更多百萬組屋,使 到組屋住戶能轉買豪宅。
「無論如何,能夠從組屋晉升到購買500萬元房地產的還是占絕小部分。」

去年,在新加坡擁有組屋住址的買家買下最昂貴的非有地私宅是瑞吉居一個6060平方英尺的公寓,成交價是1350萬新元,尺價為2228新元。 (《聯合早報》檔案照)
500萬元豪宅每月供款額約2萬元
程天富指出,購買500萬新元豪宅的每月供款額預計是2萬新元,遠比最大型組屋的每月平均家庭收入1萬3000新元來得高許多,所以,能負擔的是發了 一筆橫財或是那些事業有成,又繼續住在組屋的人士。
「另一個最壞,但又難以考證的情況是一些組屋屋主代投資者,尤其是要逃避支付額外買方印花稅(ABSD)的外國投資者購買豪宅。這些代購組屋屋主一旦證實與外國 投資者勾結逃稅,將會是重罪。」
根據橙易集團提供的數據,購買超過1000萬新元豪宅的交易去年有8宗,與2013年不相上下,但購買有地房地產的人數則從6個增加至7個。
去年,擁有組屋住址的買家買下最昂貴的豪宅是Capitol Park ,一個面積1萬1022萬平方英尺的有地住宅,成交價是1850萬新元,尺價是1678新元。 成交價最高的非有地私宅是瑞吉居(St Regis Residences)一個6060平方英尺的公寓,成交價是1350萬新元,尺價為2228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