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新加坡的你出過遠門嗎?
不能說完全沒出過,如果說過年那會兒從國內回新加坡也算的話。
如今,2020年的餘額已經不足一百天,對大多數人而言,這恐怕就是今年第一次,最後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出遠門的經歷了。

2020年對世界並不算友好,新冠疫情的肆虐使得全球交通都不得不放緩腳步,甚至停擺。而原本輕鬆的回家和出國旅行,也變得異常艱難。
在新加坡的你,打開社交軟體,小紅書上、微博上、豆瓣上,各種回國攻略層出不窮;打開出行軟體,機票的價格比平時翻了好幾倍,貴到令人咋舌;打開新聞軟體,境外回國的政策越來越嚴格,酒店隔離費用不菲……
整個環境好像都在販賣一種「回國焦慮」。
這樣的條件下,你想過回國嗎?
01. 「我想回國了……」
大多數人的答案應該都是:想過。
原因也很簡單,無非兩方面:安全與自由。
以國內的武漢為例。想當初,武漢的疫情爆發的時候,中國選擇採取極其果斷而嚴格的措施:嚴防死守+封城停工+嚴格隔離。
那段時間,有多少人期盼著「逃離」武漢?似乎逃離那裡,就能逃出生天,保證自己的安全。微博上,「逃離武漢」也一度登上熱搜榜。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1月23日,武漢宣布封城。1月26日晚,武漢市市長周先旺透露,因為春節和疫情的影響,有大約500萬人離開武漢。
而這500萬人里,新加坡是武漢封城之前飛去海外人數最多的目的地。
*此數據來自暢說民航,顯示的是12月30日到1月20日,從武漢天河機場出發飛往港澳台地區和海外的座位數數據。

就是這麼巧,武漢封城的第一天,也就是1月23日,新加坡確診了第一起來自武漢的新冠肺炎輸入病例。

那個時候離開武漢前往新加坡的人應該多少都在慶幸,慶幸自己到了一個「安全」的地方,慶幸自己不用困守已經「淪陷」的武漢。
的確,武漢為了控制疫情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從1月23日封城至4月8日解封,整整76天。在這76天的時間裡,武漢的工業生產和公共運輸基本上陷於全面停擺狀態。
武漢封城的果決和徹底,令世界驚嘆。那時候的武漢,宛如一座空城,在外媒的鏡頭之下顯得荒涼而冷清。

好在在嚴格的防控措施之下,武漢的疫情得到迅速控制,3月份疫情形勢便出現明顯好轉。
4月8日,在封城76天後,武漢正式解封。
又是這麼巧,同一時間,新加坡正式進入「封城」第二天。更巧的是,自1月23日新加坡出現第一例確診病例,到李顯龍總理宣布於4月7日「封城」,剛好也是76天。

在武漢「封城」的這段時間裡,原本「安全」的新加坡發生了什麼?竟然要史無前例地進行「封城」?
其導火索是一所位於S11榜鵝的外籍勞工宿舍爆發大規模群體感染。五月到六月疫情嚴重之時,新加坡單日新增確診人數一度破千。
直至今日,儘管新加坡單日新增確診儘管已經減少到兩位數,但仍有客工處在隔離狀態,社區病例和輸入病例也一直零零散散地出現。

反觀武漢,早在4月就達成了病例清零,5月就已經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生活。截至9月23日,中國已連續39天無新增本土病例!
現在的新加坡,比武漢更安全嗎? 真的不見得。
自由方面更是如此。
8月,武漢再一次引起了外媒的關注。不過這一次卻不是因為冷清,而是因為熱鬧。
8月中旬,武漢一家水上樂園人聲鼎沸,人們在水中嬉戲的畫面被法新社等外媒報道後,迅速引發熱議,並於8月18日登上了推特趨勢榜「熱搜」。

全國疫情的良好控制也使得國內旅游在疫情過後出現大幅增長成為可能。
7月29日,彭博社報道稱,就在新冠疫情迫使世界各國封閉邊界之際,國際頂尖基金公司看好中國旅遊業復甦。

攜程發布的《跨省團隊游恢復半月人氣報告》也印證了這一點。報告顯示,7月29日到八月中旬的半個月來,熱門目的地遊客量環比增長最高達273%,熱門出發地遊客量環比增長最高達1200%。
總而言之,身在國內,可以摘下口罩,盡情呼吸新鮮的空氣;可以和朋友一起吃火鍋擼串;可以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跨省旅遊。
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管是山川湖泊的自然風光,還是主題樂園這樣的遊樂場所,怎麼玩,都是玩不夠的。

待在新加坡,則只能出門隨時戴著口罩,聚餐也最多不能超過五個人,還有這樣那樣的限制,就連想出趟遠門散個心都成了奢侈。
是的,新加坡也在大力發展國內旅遊,但是那些景點,恐怕很多人在到新加坡第一年的時候就已經去過了。
在哪裡更自由,一目了然。
如今看來,那些曾經慶幸自己離開國內的人,那些因為工作或是其他原因不得不離開國內的人,此刻,可能都有些後悔吧。
畢竟放眼全世界,疫情之下,現在還有比中國更自由、更安全的地方嗎?
02. 「對不起,讓你們擔心了」
關於想不想回國這個問題,還有一些人的答案是:想過,且已經做了。
家人的擔心是很大一個因素。
疫情期間留在新加坡的你是否有這樣一種感受:跟爸媽的通話頻率明顯增加了。

從前,可能一周一個電話,報個平安,說一下最近的狀況;疫情爆發之後,爸媽開始頻繁地給你打電話,且每日都繞不開的一個話題都是:今天確診人數多嗎?
小A的媽媽在新加坡疫情特別嚴重的時候,曾經好多次在電話里欲言又止。小A跟她說,有什麼就直說唄,之後,她的媽媽才吞吞吐吐地說道:
「要不,你回來吧?」
小A說自己聽到這句話的當下感覺很奇怪,竟然莫名其妙地鼻酸了起來。

事後想想,卻也不奇怪。 獨自一人在新加坡漂泊五年,回家幾乎成了每年過年才能做到的事情。新加坡疫情爆發後,公司要求她在家辦公,她每天的活動距離最遠不過從臥室到衛生間。
且2020年的春節,小A因為工作安排的原因沒能回國,上次回國還是2019年的6月。所以算下來,整整一年半的時間裡,小A都沒能回家和家人見上一面。
「那天過後,再視頻的時候,我突然就覺得我媽好像老了很多,很想多陪陪她」
再加上漂坡五年,兩次申請PR被拒,以及疫情之後公司的降薪措施,小A掙扎了很久,決定回國了。
「這次回國可能不會再回來了,其實新加坡挺好的,但我更想陪在父母身邊吧」

小A會有這樣的想法並不奇怪。這次疫情讓很多人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你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
29歲的醫生彭銀華原本打算在大年初八和領證兩年的妻子補辦婚禮,甚至還給同事派發了喜糖,卻沒想到疫情打亂了所有計劃。
醫院本來排班讓他回去結婚,而他思考再三決定推遲。
「疫情來了,大家都很忙,婚禮先不辦了。」
婚禮不能如期,誰都會難受,但他的妻子願意再等等。她沒想到,丈夫一去,再也沒能回來。
彭銀華一直在醫院忙碌,吃住都在那。除夕那天,妻子實在想念,帶了些日用品到醫院隔離區找他。不能寒暄,放下東西遠遠看了幾眼便走了。
而她不知道,那是最後一面。

彭銀華不巧染上了新冠肺炎,只能和妻子微信溝通。之後一個月不到,他的病情急劇惡化。直到2月20號,彭銀華撐不下去了,帶著對妻子的承諾去世了。
晴天一聲霹靂,打碎了所有關於未來的念想。喜事成了喪事。

小B,人在新加坡讀書,他的爺爺在疫情期間不幸感染去世,而由於邊境管制,由於疫情肆虐,他不能回去送爺爺最後一程。
20多歲的小伙子,哭的稀里嘩啦像個孩子。
「我爺爺最喜歡我,我對不起他」
作為孫子的他,直到最後,也只能還爺爺一句遙遠的對不起。

因為看到了在疫情中天人永隔的夫妻,所以更珍惜陪伴我們的另一半。
因為看到了在疫情中失去家人的人們,所以更珍惜養育我們長大的父母。
如果說2020年還教會了我們一樣什麼東西的話,那一定是珍惜。
也是出於這份珍惜,小A選擇回國。不讓父母擔心是一方面,陪伴父母變老是另一方面。
問起回國之後的計劃,小A表示,可能就會在家附近找一份工作,她沒有什麼大富大貴的人生追求,只想多點時間陪著父母。
「回國之後,我陪著他們」
03. 「我還會回來的!」
離開新加坡回國,是因為新加坡不好嗎?
其實不是。
曾經和現在生活在這裡的人都會對新加坡有所眷戀,這就是最好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