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跨界的功能,是其他一些地方宗教信仰所難以做到的。

南洋學會12月19日講座 《新加坡眼》將直播 南洋學會將於本月19日傍晚七點舉辦系列講座的第二場,由南洋學會編輯主任紀贇副教授主講,評議人是南洋學會會長許振義博士,講題是《僧侶、富商和文人名流的交集和社會服務》。
講座地點是國家圖書館16樓觀景閣,報名電郵:[email protected] 《新加坡眼》屆時直播。

紀贇,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新加坡佛學院長聘副教授,兼任教務主任、圖書館館長,《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主編、南洋學會編輯主任。 除教學外,紀贇主要從事佛教文獻、佛教史等相關研究。出版專著《慧皎高僧傳研究》《佛教經典觀》《太虛大師新出文獻資料輯錄》,譯著《那體慧佛教文獻學研究論文集》《佛教文獻學十講》《左冠明佛教文獻學研究論文集》《大乘佛教》;編輯文集十多種、英譯漢論文四十餘篇、會議、學刊學術論文和書評二十餘篇;新加坡《聯合早報》「名家專評」專欄文章二百四十餘篇。

南洋學會將在本周六、周日(12月18、19日)晚上7點直播講座。
12月18日7pm:林緯毅教授「伯公:一尊熟悉的神祇,一個混淆的尊名」,評議人梁勇博士 12月19日7pm:紀贇副教授「僧侶、富商和文人名流的交集和社會服務」,評議人許振義博士 關注「新加坡眼」微信視頻號、微博、Facebook等社交平台,可以提前鎖定!

南洋學會
南洋學會,原名「中國南洋學會」,成立於1940年3月,是東南亞華人最早研究南洋課題的學術團體,由新馬一批南洋研究的中國學者姚楠、許雲樵、張禮千、郁達夫、劉士木、李長傅、韓槐准、關楚璞等創辦。

學會主要出版《南洋學報》《南洋學會叢書》等,為學者研究提供交流平台。學會也舉辦各類學術演講和研討會,邀請對南洋文化有興趣的社會人士參加。
《南洋學報》已出版七十多卷,歷任主編有王賡武、鄭子瑜、李廷輝、黃麟根、魏維賢、崔貴強、陳松沾、李志賢、陳榮照、許振義等。

位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南洋學會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