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经常见到面对面的两栋楼,一个是组屋,一个是公寓,房子大小年代都差不多,价钱却差了一倍。组屋卖60万,公寓卖120万。
更有意思的是,大家都不觉得奇怪。该买组屋的还是买组屋,该买公寓的还是买公寓。
为啥会这样?
因为这面对面的两个房子,根本就不属于同一个市场。
之前的萝卜点评系列,我写过一篇【萝卜点评】: 解读新加坡的双轨制房产市场,详细介绍过新加坡的私宅市场和组屋市场的区别。
简单来说,私宅是自由市场经济,组屋不是。
两个市场的定价系统,从根子里就不一样。
组屋,公寓,有地住宅这三大类里,公寓的定价是最直观的。我们就先从公寓讲起。
至少4000平米土地,拥有多个住宅单位和小区设施的私宅,这就是公寓了。

发展商想要盖一个公寓新盘,先想办法拿地。
公寓的地皮有两个来源,一是政府售地计划,二是从私人屋主手里买地。主要还是从政府那里竞标。
新加坡这里的建筑成本比较固定,地价一出来,就有专业人士可以估出预计成本价和预计销售价位了。
我们举个非常粗略的例子,仅供说明参考。
比如说地价成本是每尺1000新币,那么公寓的建造成本价加上每尺500左右,销售价再加上每尺150-250左右,这是发展商的利润区间。
如果发展商的成本控制的非常好,他的利润率会高一点。或者这家发展商一拍脑袋请了个国际建筑大师,败了一大笔设计费,通常定价就会高一点。
但是高高低低,比起1000的地价成本来说,也没差多少。
公寓的定价,主要是跟着地价来。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
什么因素决定了公寓的地价?
有句话大家都听熟了,房产最关键的三个词,地点,地点,地点。
一块乌节路黄金地段的地皮,和一块郊区的地皮,地价当然能差个好几倍。
新加坡的核心地带在哪里,传统的第九,十,十一邮区:多美歌,乌节路,东陵,武吉知马,纽顿,这些地带。
最近二十年再加上第一邮区和第二邮区:珊顿道金融区,滨海湾金融新区和圣淘沙岛。
这些地名,在房产市场就代表一个字:贵

地点决定地价这个理论没错,但一联系到实际,问题来了。
今年到现在,核心区域的地皮,政府一块都没有卖。卖的地都是非核心区的地皮。
分布在全岛,东一块西一块的地皮,都不是中央核心区,又有什么因素决定价格的高低?
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看看今年的售地新闻。
今年二月,位于西部道德路的一幅99年私宅地皮招标,得标价每尺939新币。
三月,位于东部勿洛蓄水池畔的一幅地皮招标。得标价每尺565新币。
四月,位于女皇镇地铁站附近的史德林路地皮,最高标价每尺1050元。
七月八月,位于兀里巷和实龙岗地区的两幅地皮,得标价分别为每尺1110元和965元。
这就是今年上半年政府售地计划卖出的所有公寓地皮了。
大家可以看到出价差别很大。
勿洛蓄水池边的地皮离地铁站远,交通不方便, 地价仅565新币。

女皇镇是热门居住区,毗邻市区,房子从来就不便宜,地价每尺过千,不奇怪。

兀里地铁站旁边的地皮竟然标出了1110的尺价,就很惊人了。

主要原因,第一这是个商场住宅地铁项目,市场大热门,发展商敢于标高价。
第二,兀里附近的比达达利区,是政府最近大力发展的热点区域,就像是前两年的裕廊西一样。
所以综合一下,决定公寓地价的,除了地点这个绝对因素以外,还有,交通(近地铁),传统居住区的影响力(情怀),项目类型(纯住宅还是商住混合),追逐热点(跟风),市场情绪(发展商抢地抢High了)。
当然,也曾经有发展商不了解行情出价多了,当了冤大头的。
纯粹的自由市场竞争,什么情况都有。

今年的地价很有代表性。
勿洛蓄水池边的地皮,位于东部居民区,不靠近市区,不靠近地铁,地价500多,开盘尺价预计在1150-1200之间。
这个价钱算是新加坡公寓市场的入门价位。
注意这是一个楼盘所有户型平均下来的尺价,小户型的尺价肯定超过平均数,大户型会低过平均数。
入门价位的一室一厅一卫公寓,通常在40-45平米左右,新加坡没有公摊面积。
算下来差不多就是60万起步。

两室一厅公寓,通常面积在55-80平米之间.算下来差不多80万起步。
三室一厅公寓,通常面积在80-110平米之间,算下来差不多100万起步。

女皇镇地皮和兀里巷地皮,一个是靠近市区的热门居住地,一个是蓝图规划的楼市热点,地价过千,预计开盘的平均尺价会到1700。
这个价钱算是新加坡公寓市场的中高端价位了。
中高端楼盘的一室一厅小公寓,尺价有可能会冲到1900,超高楼单位甚至能到2000,总价80万90万的都有可能,但很少超过100万。
中高端楼盘的两室一厅公寓,总价120-130万的比较多见。
中高端楼盘的三室一厅公寓,160万-180万的价位很常见。具体的要看户型面积大小。
中高端楼盘的整体设计,大理石地面和卧室地板用料,厨具电器,普遍会更优质一些。


以上列出的,算是非豪宅类公寓的价位区间。
价钱再往上去,楼盘的平均尺价过了2000,就可以找核心区的公寓了。
就算是乌节路商业区的豪宅,如果不挑楼层,尺价2500也可以买到手了。

今年到现在,新加坡核心区只有一处新公寓开盘,位置在乌节路边上,正好拿来做个参考。
两室一厅+书房单位200万上下,普通三室一厅单位230万上下,带私人电梯的优质三卧单位300万上下,平均尺价2200新币。
这算是核心区高档公寓的代表性价位。

还有一部分走高端大气路线的核心区大户型豪宅,针对不差钱的买家,用料设计都用顶级的,价格也惊人。
去年拿了新加坡最豪华公寓奖的一处乌节路精品豪宅,两卧+书房户型380万新币起,三卧户型530万起,四卧户型690万起。顶层复式豪宅今年七月刚卖了一间,1700万新币。


说完了公寓价位,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组屋价位。
刚才说过了,新加坡的组屋市场不属于自由经济市场。新组屋(BTO) 的定价权牢牢把握在政府手里。
一句话形容:我说它是什么价,它就是什么价。

不要误会,为了社会和谐,新组屋的价钱都是往低了开的。
贴几个往年新闻,大家感受一下血淋淋的赤字。

一边是自由经济市场,发展商折腾好几年买地拉人盖公寓,总得赚点儿吧。
一边是政府福利当先,地价都黑盒了,盖房子还年年倒贴钱。
组屋和公寓的价位差距就这么拉出来了。

针对低收入国人的一房式两房式新组屋,价钱简直低得令人发指。
今年榜鹅区的两房式新组屋预购,最低8万新币起。扣除各种房补津贴以后,只要掏一万两万的就能买个房子了。
不过,福利虽然好,大部分人蹭不到。条条框框的限制太多了。
只要公民夫妻两个都有正当工作,想申请两房式组屋,基本没戏。收入超了。
针对普通收入国人的新组屋,看地段的热门程度不同,一个五房式新组屋(三个卧室+大客厅)一般在30万到70万新币之间。
兀兰,三巴望,榜鹅,这样的非市区地段,30万起。
大巴窑,金文泰,荷兰村,这样的市区成熟地段,靠近地铁的高楼,70万封顶。
转售组屋的价位,基本都在一手价上添个至少10万。

对于公民来说,如果符合条件,买新组屋很划算。
对于永久居民来说,不能买新组屋,不能留组屋出租,只能买转售组屋自住,实在也不算什么福利了。
组屋除了面向低收入人士的福利房,也有高端的,下面我们来看看组屋里的战斗机。
获奖无数的达士岭摩天组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