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待久了的人對這棟建築應該不陌生,遠看像個圓筒,更準確地說是C形或者馬蹄鐵。看起來像是拉長的客家土樓。

「這個獨特的組屋一定要去參觀一下」,路過幾次後我告訴自己。新加坡的高樓主要有政府組屋和私人公寓兩種,「政府組屋」即是新加坡的公共住房,以優惠價格出售給人民。為什麼我判斷這個房子是組屋呢,因為它看起來很像組屋——顏色單調,住戶密集,容積率高達7.2。實在是太內卷了!(容積率是指一個小區的地上總建築面積與用地面積的比率,越大越擁擠。高層住宅容一般不超過5,多層住宅一般不超過3。)
不過我錯了,查了一番資料,我才知道這居然是私人公寓,而不是「土土的」組屋!這個公寓叫「珍珠苑」,1976年竣工,是當時新加坡最高的住宅大樓。這麼高的公寓,只有有錢人才住得起,是不折不扣的豪宅。下圖是它當年的風采。

其實走近之後才會看到,雖然這棟樓容積率很高,但它不具備組屋的另一個典型特徵:衣服曬在外面。這是公寓和組屋的一個重要區別。這是珍珠苑的外側:

這是典型組屋的外側:

在新加坡,較新的公寓都配套有游泳池,健身房以及其他運動場地(如網球場,壁球,高爾夫,桌球等)。但這個公寓畢竟年代久遠,當年沒有這些標準,因此配套設施略少。
公寓的入口,懸挑大屋檐,在組屋你是很少能看到這樣大的入口的。

移步到C形的中間,立刻別有洞天了有木有:

整齊劃一:

直插雲霄:

內部的花園雖然不大,卻很茂盛:

朝外看,隨便一個窗口便是整個CBD,不知道高層的360度全景是什麼樣的?

細心的讀者或許會發現,內部有很多樓梯連接相鄰的兩層。同一個樓梯所連接的兩層,一層有走廊, 另一層沒有。猜猜這是為什麼呢?

樓里我是不敢進去的,那是擅闖私宅。不難想像容積率這麼高的地方住著總會有點壓抑,就像清華的博士生宿舍(W樓)。
看一看周邊吧。這是停車場樓梯間的牆,牆做成這樣可以自然通風,有可以防止雨水進入:

放大看一下,小廣告哪兒都有哇。

這種洞從外側看是這樣的,在新加坡的低矮老建築中很常見:

咦,這裡還有裸露的樁:

參觀的時候,我們得知這個小區下個月(2019年4月)就要拆了。這次參觀也算是卡著點兒了。

去年年初,這個將近40歲的老建築被「集體出售」——也就是80%的業主同意出售的情況下,其他開發商可以買下整個區域,重新規劃。很多業主覺得,「珍珠苑已老化,許多設施要經常維修,因此出售對大家都好。」
我國的房屋產權一般為70年,而新加坡有99年,999年,以及永久地契等幾種。珍珠苑是99年的地契,雖然時間還不到一半,但這棟建築實在是太老舊了。對居民而言,設施的維護成本較高,那還不如賣掉。住新樓肯定比這老樓舒服很多。
當然我並沒有能仔細參觀內部設施,只能看個大概。
在國內我們時常有這樣的討論:我們的房子能站立70年嗎?參觀完珍珠苑我知道了,建築不怕壞,但怕老。經年日久,結構仍然很安全,但它的容顏已經衰老了,它的設計理念已經不符合現代的需求了,它的骨架限制了它無法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與時俱進。
一個房產的壽命可以很長,但生命力卻只有二三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