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統計顯示,絕大多數執行共管公寓(EC)在轉售時平均賺取約30萬元的利潤,大型 EC一般上獲得較高利潤。
受訪分析師指出,EC在長期多能取得正數回報,但獲利多寡取決於買賣時的市場周期,在高峰期買人,升值空間可能有限。
橙易產業(OrangeTee& Tie)根據2007年至今年8月間4266個EC單位的買賣禁令(caveat)數據進行分析發現,99.9%或4263個單位轉售時平均賺取29萬5904元的利潤,這當中有4001個單位買後不到10年就出售。有1454個單位轉售時賺取介於20萬元至30萬元以下的利潤,有294個單位轉賣時賺取至少50萬元。

這項調查整理出2007年至2022年8月21在買賣禁令下的新銷售EC單位的記錄,分析它們若在同一期間轉售時,所出現的利潤及虧損。法律費和利息等成本不包括在計算中。
報告指出,大型EC一般上獲得較高利潤,有2717個面積介於800平方英尺至1200平方英尺以下的單位,在轉賣時平均賺到26萬8493元。另有1112個面積介於1200平方英尺至1600平方英尺以下的較大型單位,在轉賣時平均賺到36萬2997元。面積最大的EC賺最多,170個面積至少1600平方英尺的EC單位,平均賺到45萬5207元。
橙易產業研究與諮詢部總監孫燕清在報告中指出,許多買家覺得EC處於負擔得起的水平,尤其是過去一年,位於郊區的新私宅價格顯著上揚。基於買人EC時的價格處在低位,不少項目近年在轉售時賺取可觀的利潤。
EC是私宅和組屋的混合體,申請者的總家庭月人不可超過1萬6000元。它的售價一般比私人公寓低,購屋者可享津貼。不過, EC同組屋一樣,設有購買條件和轉售限制,例如.屋主必須住滿五年的最低居住年限後,才能把房子賣給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在10年後EC項目可私有化房子能賣給外國人和公司團體。

受訪分析師認為,轉售EC時是否有利可圖要看買賣時的市場行情,如果買人時房價處於低點,轉售時剛好處於高峰期,賣掉EC就可賺取更高利潤。不過,如果在處於高峰期時買人,未來升值的空間可能有限。
新加坡國立大學房地產系教授兼城市與地產研究院院長程天富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轉賣EC不一定「包賺錢」,需要看市場情況而定。
程天富說:「由於房價目前在上漲,那些早期買人時價格較低的單位在轉售時會賺到利潤。不過,不是每個EC項目都會賺錢。EC價格現在越來越高,未來五到10年後能否賣到這個價位很難說。」
他指出,EC尺價最近上漲到介於1300元至1400元的高價位,未來轉售時的上漲空間可能縮小。
今年至今,EC市場兩個新項目推出,包括位於義順的 North Gaia,以及在上星期五(10月7日)開始接受申請的Copen Grand。位於登加新鎮的Copen Grand是新一輪房地產降溫措施在9月30日生效後,第一個亮相的大眾化住宅項目。
根據市區重建局數據,North Gaia在4月開盤時,每平方英尺中位數售價1301元。截至8月底,項目的616個單位售出170個,該月售出的五個單位中位數尺價1256元。

買任何資產都會面對風險分析師:EC未必穩賺不賠
PropertyGuru新加坡區域經理陳智群認為,買人任何資產都會面對風險,因此不能斷定買EC一定賺錢,尤其是當房價趨勢出現逆轉的時候。不過,一般而言,大部分住宅房地產包括EC在內,長遠而言都能取得正數回報。地點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例如,位於成熟組屋區的EC一般上有更高的回報,因為得到組屋提升者需求的支撐。
針對大型EC的利潤較高,他指出,面積較大的EC一般上較貴,轉售時的利潤絕對值(absolute profits)也因此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