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內容

新加坡經濟在2017年增長了3.7%之後,就開始出現增長放緩,2018年的增長為3.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19年經濟增長將放緩至2%。2019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增長已經減緩到1.1%和0.1%。
新加坡在今年中期內經濟增長2.5%,越來越多受到現代服務業也其它貿易相關關門的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與新加坡結束第四條磋商後於7月15號發文:「前景面臨的風險傾向下行,主要來源外部因素,包括全球金融環境收緊、持續的貿易緊張局勢升級以及全球經濟增長放緩」。

IMF在報告中表示,希望新加坡當局積極採用宏觀審慎和其它房地產相關的措施。IMF建議新加坡「繼續檢測房地產市場的狀況,適當地調整宏觀審慎措施;基於居住地點的差異化來消除買家額外印花稅,然後在系統性風險逐漸減少後,慢慢取消該措施」。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7月發表了一份關於新加坡宏觀審慎政策的報告(6月24日完成),作為對新加坡金融體系穩定性評估的一部分。IMF在報告中指出,新加坡的宏觀審慎政策一直以房地產市場為核心,因為房地產市場的穩定與國家宏觀經濟和金融的穩定密切相關。

住宅物業占家庭總資產的比重往往為最大,而住房貸款約占家庭總負債的3/4。房地產相關貸款也占銀行總貸款約30%。
因此,新加坡政府採取了多管齊下的措施,通過需求和供應兩方面來降低系統性風險。這包括對貸款價值比率和總償還比率的上限,以及額外買方印花稅和賣方印花稅。
報告還稱,實證分析表面,宏觀審慎措施對住宅價格的影響需要時間才能實現,但是實施一年後就會變得相當大。宏觀審慎措施從實施後的第二季度開始降價,每項措施做高效果為5%,在實施後的第六個季度達到了這一水平。

儘管宏觀審慎措施實施後,房價自2013年底以來出現下跌,但這些措施對市場降溫的作用仍不確定。導致房價下跌還有一些根本因素,而不是宏觀審慎政策:
特別是因為2013年至2018年的人口增長僅是2007年到2012人口增長的一半,而正在建設中的私人住宅供應增加,租金下降。
外國人購房行為對住宅價格的影響顯著,從歷史上看,在住宅價格季度增長率的變化中,超過1/4是由外國人支撐的。印花稅對中部核心地區住宅房價產生了更大以及更持久的影響。在印花稅實行之前,中部核心地區是以投資活動性為主,也是外國人購房者所占比例最大的地區之一。

新加坡房貸政策
貸款比率(Loan to Value,簡稱LTV),與總償債率(Total Debt Servcing Rato, TDSR) 的實施也抑制了抵押貸款的數量和房價增長,改善了借貸人的風險狀況。發放給擁有多重房產貸款的借貸人的新貸款份額從2011年的30%降到2018年的15%。LTV超過70%的新抵押貸款比率已從2010年第三季度的峰值73%,下降到2018年的第四季度的55%。TDSR的實施也轉化為「風險較低的初始貸款」。
房地產市場相關措施通過減少信貸和住宅價格發展的順周期性,來增強了家庭和金融機構抵禦衝擊的彈性。額外印花稅通過抑制投資者和外國人的需求,幫助限制了房地產價格的過度上漲,這些是住宅價格的主要驅動因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政府採取一些有限的控制措施是合理的,是為了防止周期性房地產泡沫引發的經濟痛苦和加劇通脹。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外國人額外買方印花稅持有不同意見,他們表示,新加坡不應該因國籍不同在買房時受到「歧視」,新加坡人在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等房地產市場上是主要買家,沒有任何「歧視」就是說沒有任何額外印花稅。

新加坡政府:
新加坡就房地產降溫舉措這一議題在今年6月27號的新加坡金管局年度報告大會上表示過,2018年7月出台的措施才剛滿一年,是需要時間才可以看到它帶來的效果。新加坡政府也將繼續密切關注房地產市場,並隨時準備確保一個健康和可持續性的新加坡房地產市場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