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最新國際房價負擔能力報告,新加坡房價被歸為「嚴重無法負擔」(Seriously Unafforadable)。
報告也指新加坡在全球主要城市中,是受限於土地供應最為嚴重的城市。

這份報告調查了8個國家309個城市,包括美國、中國(只調查了香港)、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愛爾蘭和紐西蘭。
報告透露,截至去年第三季。新加坡住房的價格中位數為40萬新元,可買到4房或5房式預購組屋,而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數則為8萬7000新元,因此房價收入比是4.6倍。

這項房價負擔能力報告就是以房價收入比來排名的。房價收入比越高,則排名越靠前,顯示房價越難以負擔。
所謂房價收入比就是以一個城市的房價中位數,除以家庭全年收入的中位數。數值愈大,表示當地房價的可負擔性愈差。
以新加坡為例,其房價收入比就是以40萬新元/8萬7千新元=4.6,這個數字意味著一個家庭不吃不喝要用4.6年才能買得起一套住房。

至於為什麼使用收入中位數,而不是平均工資?這也是這份報告容易被質疑的另一個問題。
因為在收入差距大的國家,中位數收入並不代表大多數人的收入。比如在新加坡,年收入超過8萬7千新幣的家庭有多少?新加坡的小夥伴們自己說,你們有拖後腿嗎?
在這份報告中,新加坡在309個參與調查的城市中,排在第202位。

而排在第一名的是中國香港,其房價收入比為20.9,意味著一個香港家庭須不吃不喝20.9年,才能供完一套房。顯然,香港擁有全世界最貴的房價。房價可負擔性非常差。

這樣一對比,排在全球第202位的新加坡,房價瞬間就不算貴了。
由於這份報告只調查了中國一座城市——香港,所以我們對中國著名的北上廣深等房價最貴的一線城市的可負擔性不得而知。但它們肯定不如新加坡。

既然新加坡房價在這個報告中排名如此之低,為什麼它還會被列為房價「嚴重負擔不起」呢?
原來是該調查所設置的標準:3.0以下為「負擔得起」、3.1到4.0為「些許負擔不起」、4.1到5.0是「嚴重負擔不起」,超過5.1等於「極度負擔不起」(如圖)。

也就是說,香港房價是「極度負擔不起」 x 4。而小編好奇的是,北上廣深這些中國大城市是「極度負擔不起」乘幾呢?
另外必須指出,新加坡政府通過津貼方式,令88%的人口擁有自己的住屋,這在被調查的城市中排名第一。這也證明了新加坡「居者有其屋」政策的成功。

事實上,新加坡建屋發展局近年來採取多項措施增加組屋的可負擔性,包括推出比市場便宜的預購組屋;而首次購屋的公民還會得到政府給予的特別津貼。這使得新政府組屋的售價比市場上要低得多。
如果考慮政府的各項津貼,那麼新加坡人(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對住房的負擔能力會大大提升。可惜該報告並沒有把政府提供津貼考慮在內。

對於這份報告,李顯龍總理的夫人何晶在面簿轉載時表示,不同意報告指新加坡房價「嚴重無法負擔」。

她說,關於住房負擔能力的一個經驗值是,房價中位數是家庭全年收入中位數的5倍。「當這個比率高於5時,我們才應該擔心」。
換言之,何晶認為就新加坡的4.6是屬於「負擔得起」的。要高於5才屬於「負擔不起」!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