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文化
新加坡作為國際公認的「花園城市」,從充滿國際化與秩序感的硬性環境,到日常生活中便捷舒適的軟性感受,處處彰顯著工程品質與人本關懷的有機融合。
這種從人性尺度出發,對各項規劃建設工程做到事無巨細、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神,即是新加坡特有的「工程文化」。
新加坡「工程文化」滲透到了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又通過其特有的城市設計機製得以有效實施,形成了「工程文化」的新加坡經驗。
這種難能可貴的規劃建設經驗,對剛剛躋身世界一線城市的廣州補齊建設短板、實現品質躍升頗具借鑑意義。

新加坡濱海灣
一、新加坡「工程文化」的經驗總結
「工程文化」作為新加坡在規劃建設中始終秉持的理念之一,核心是對工程品質與人本關懷的不斷追求,可以簡要歸納為「全」、「精」、「細」三大特徵。
全尺度空間的統籌兼顧
城市中心區:政府鼓勵通過國際競賽等方式,由國際知名團隊進行設計,強調建築的藝術性、獨特性。
「灰空間」:指城市橋底、檐下等易被遺忘的區域,同樣給予高度關注,通過品質與活力提升,將其塑造為公共活動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將橋底空間變身為橋下花園,在寫字樓下的灰空間置入咖啡吧、酒吧等。

「灰空間」的利用實例
精心規劃的舒適城市
作為世界宜居城市,新加坡的舒適並非巧合,而是精心規劃的結果。
首先,為應對炎熱多雨的環境,新加坡精心規劃了地下通道、建築底層架空、遮雨連廊、空中連廊等多種設施,實現了處處連接、時時互通、萬屋相連,保障了步行的舒適度。
其次,為解決人地矛盾,創造出更多的公共空間,新加坡通過「多首層」的設計手法,利用原有的地勢條件,在不同的標高空間上,為居民提供更多高品質的舒適空間。
正是這些精益求精的規劃設計引領新加坡邁向了世界宜居城市。

新加坡「多首層」手法創造的公共空間
細緻入微的建設細節
精心規劃奠定了良好的發展方向,而對於建設細節的苛求則決定了城市品質的高低。
新加坡細緻入微的設計,處處體現出設計者的精巧構思與人本關懷。車站內的坐凳專門設計不同高度,低的是為專為兒童預備的;候車亭高度會考慮躲避風雨的問題,座椅朝向則會轉向車的來向等。細節的設計也體現在建設材料的使用上,如與人接觸的設施強調材料的觸感等。
這些小而樸素的細節設計正是新加坡「工程文化」的閃光點。

新加坡設施建設細節
二、新加坡「工程文化」的實施保障
新加坡的「工程文化」得以體現在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既是精心規劃的結果,更離不開其特有的城市設計保障機制。
1、城市設計作為思維和方法的不斷滲透
新加坡的城市設計並非法定規劃,但實際上城市設計作為一種思維深深地影響著各層級的規劃。
概念規劃中對整體格局的把控,到詳細規劃中通過專項規劃和各項研究不斷的細化和調整,再到開發控制中通則的管理,以及土地競標環節的細緻,城市設計作為一種思維和工具,通過形態引導、管控導則以及設計標準等工具將新加坡的精心規劃一步步傳導到精細實施。

新加坡城市設計體系
2、以保障公共空間為核心的城市設計導則
作為提升城市品質的有效工具,新加坡城市設計導則以「關注建築與建築之間,設計城市而非建築,積極創造城市活力」為方針。
城市導則更為關注公共空間使用細節等專項引導內容,包括立體步行系統、公共空間與活力、城市夜間照明等,形成公共空間高品質的設計標準。
同時,新加坡採取法定製度與激勵方式相結合的模式,在傳統控制的基礎上提出了對藝術、照明、步行連廊等激勵措施,不斷的激發公共空間建設的積極性。

新加坡城市設計導則示例
3、完善的設計審查制度作為運行實施的核心
城市設計審查制度作為城市設計運行實施的核心,在整合與協調城市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加坡通過組建不同專業背景的審查團隊,制定嚴格的設計審查標準以及完備的審查流程,為各項目的順利進行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礎。
多樣化的審查機構體現了多元利益訴求,城市設計導則是審查標準的主要體現,而控制程序在審議、投標、申訴等方面制定了完整審查流程。

新加坡烏節路開發委員會的審議程序
三、對廣州的啟示
新加坡的「工程文化」得以體現在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既是精心規劃的結果,更離不開其特有的城市設計保障機制。
1、開展城市灰空間微創行動
廣州作為新的世界一線城市,珠江新城等核心空間已具備很高的國際化與品質化水準,而對於城市品質的躍升更多應該從橋底、檐下等城市的「灰空間」出發,開展一系列的品質提升和活力激發的「微創」行動。
2、開展人性尺度的城市細節規劃
宏觀尺度的規劃能夠引領城市的發展方向,而人性尺度的規劃設計則能帶來城市品質的躍升。建議開展規劃「下沉」,在專項、實施規劃等微觀層面融入更多的城市細節規劃,同時轉變設計與審查的價值取向,由強調「好看」轉向關注「好用」。
3、建立高品質空間設計標準
在現有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公共空間設計導則,從人的實際使用需求出發,優化設計和建設標準,同時凝聚各方共識,使得地方化、品質化的公共空間標準成為各方共同遵守的準則,有效提升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水平。
4、建立有渠道、有準則、有標準的審查制度
借鑑新加坡模式,建立「審查-申訴-豁免」的總體流程,同時完善自身的審查標準,如以活力和創新、為公眾帶來貢獻、商務和經濟發展利益等為主導標準。還可以「總體-專項-重點地區」三類導則形成由總體到細部的詳盡審查標準。
來源:廣州市規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