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小,如果駕車不需要一天的時間就能走遍整個國家。
雖然新加坡的土地面積小,但新加坡國民很少操心大多數人關心的住房問題,因為政府的公屋政策很好的解決這個民眾最關心的問題。只要你是該國公民,到一定年紀就可以申請購買由政府出資興建所謂的公屋。如今國內推出的廉租房應該是學習新加坡的經驗做的嘗試。不同之處是大部分新加坡人住的都是公屋,這一點很容易從產權年限區分,公屋的產權年限是99年,還有一種產權年限是999年的房子,就是所謂的私人房產,是私人開發商建造出售的房子,售價自然比公屋高很多,購買這類商品房的都是有較高收入人士,還有就是外國人。
雖然私人房產的價格比公屋高,但還是比國內很多城市黃金地段的房價低,一套公寓的價格大概人民幣數百萬,但所有的房子都沒有陽台,整個新加坡的房子都是這樣設計的。
無論是公屋還是私人房產,新加坡的房子都會有一間只有門沒有窗戶的密室,因為面積大概兩平方左右,平時這間小屋子都是空著,關起門就像一間狹小的密室,人在這間特別的房子裡只能站著或蹲著,裡面有準備的飲用水和照明的工具,再無其他的。
這間小房子的牆都是混凝土澆築完成,比房子其他地方都要堅固,甚至可以用堅不可摧來形容。
最初發現有這一間小房子是在理工大學教授的家裡,是一套四居室的私人公寓。在第一次去的時候就發現屋子裡有一扇看起來格格不入的小門,初時認為是雜物間,可所在是整個房子的中間位置,很容易看出面積很小,雜物間根本不應該設在這裡。
離開時也沒有問,直到第三次到教授家裡實在忍不住說了出來,聽教授解釋後才恍然大悟。

原來新加坡所有的住宅都有這樣一家小密室,主要是為了應付緊急災難發生時當作臨時避難所。不然說發生火災時出不去的情況下可以躲進房間等待救援,而且是整個房間最堅固的地方,能抗擊地震造成房子的破壞,裡面長期準備飲用水就是為了在救援過程人可以生存。
或許對處在全球海上交通咽喉位置的國家,用法律來規定所有房子都要加一間小黑屋更多是出入國民的安全考慮。
在很多方面新加坡的政府做得還是很好的,對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足夠的包容,而且說中文的人隨處可見,國內越來越崇尚過洋節的今天,「牛車水」這個新加坡的唐人街保留下來的中華文化,讓人產生一種道不明的失落。

烏節路上人來人往,很多不怕遊客的烏鴉,像是廣場上爭食的和平鴿,那是離開後在觀前街看到的另一種風景。
雖然找不出不喜歡的理由,但對於這樣一個僅有幾百萬人口的國家而言,這樣的人口和土地面積實在是太小了。
大概這才是不喜歡,才離開的真正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