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有其屋——是新加坡組屋政策的宗旨。新加坡政府不遺餘力的為普通大眾建造負擔得起的住房,這一點在世界範圍內都絕無僅有。

組屋的優點無需多言,只是去除基本的居住因素,你對於房產別是二手組屋的需求再提高一層的話,你會發現他缺少了個重要的「資產」功能。
回首過去十年,比如你在2011年左右買入的二手組屋持有到現在,多半是幾乎沒有價格變化的。

我們從新加坡全島組屋平均尺價就能看出,除了疫情之後的兩個季度(Q3/Q4 2020)由於需求積壓後釋放急升了5%之外,之前的十年基本變化不大(每年0.5%)。
這和我們國內動輒3、5年翻倍來看簡直不值一提。
而我的看法很簡單:只要組屋的99年屋契到期歸零這個初始設定在,就註定了他不會是個值得長期持有的「資產」!就好比你不會去買個不保本的理財產品。
為何組屋屋契是99年?來看下早報在2018年引用李顯龍國慶大會講話的解釋:

總結下大概的要點是:
1. 99年是個很長的時間,足夠你住到終老
2. 新加坡的現有購屋政策下,極少發生屋主活得比屋契限制長(不到2%)
3. 繼承組屋的子女除非自己沒有房產,否則也不必擔心活得比屋契長的問題
4. 就算髮生了屋契到期還給政府也不用擔心,政府會幫你「取得」另一個組屋單位
5. 必須對後代公平,讓新加坡的土地循環利用
6. 99年不止適用於組屋,新加坡所有的政府售地(GLS)下的私宅都是99年
7. 屋齡超過50年的房子,維護費用會激增
8. 很少有人願意住進百年組屋,所以回收重建是個好方法
而政府有多大的決心來維持這個設定呢?來看下當初2018年大討論的看法:

結合政府在2020年底第一宗土地到期《芽籠排屋地契到期,土地和產業歸還給政府》收回國有的實際的做法來看,組屋地契到期政府無償回收確實遵循了對所有人公平的出發點。
總理接班人王瑞傑的看法也很簡單:組屋99年是個理性政策,能讓下一代有機會買房。土地資源得到更新,對新加坡而言是未來的重要環節。

那麼新加坡的組屋老齡化有什麼後果呢?直接的影響就是組屋的價值!
來自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2019年的圖片示例

而新加坡組屋的老齡化趨勢是什麼?
蛛絲馬跡來自總理的臉書貼文,下圖來自李顯龍2018年8月19日的FB頁面:

我們看到,1986年之前和1987-1997年滿足HIP條件的組屋數字加起來就是68萬,也就是會有68萬間組屋在未來15年(2036)左右會超過40歲。
至於坡縣一共多少HBD?隨便Google一下就知道目前數字是107萬左右。
而未來新建的組屋呢?我們來看過去幾年官方的BTO數據:

可以認為是每年1.6萬左右,這個數字其實很高了,而且HDB為了這些BTO進行了大量補貼,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赤字。

可以想像下這些赤字從哪裡來,又是誰來買單?
假設每年1.6萬的新增BTO可以連續持續15年(你認為可能嘛?),而且政府財政每年都要忍受這些逐年增加的赤字,15年的話一共24萬個新組屋單位,那麼到2036年新加坡一共會有130萬個組屋單位;根據前面的數據:屆時超過40年屋齡的組屋會有68萬間!
那麼結論挺明顯了:15年後坡縣過半組屋屋齡超過40年是板上釘釘的!

按照平均每戶居住3人的話,屆時估計有200萬的人口住在超過40年屋齡的組屋裡。想像下你會成為其中之一嘛?

來自晚報的調研數字挺有意思:年輕人願意提升住房,老年人願意原地養老。

如果目前的組屋是你唯一的房產的話,不妨靈魂拷問下:
15年後的你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
15年後你手上的組屋幾歲了?
願意在目前組屋住到退休並原地養老嘛?
15年後年輕人會有多願意買超過40年屋齡的組屋?
不要以為15年之後的事情很遙遠,其實這是近在眼前的!
前任國家發展部長黃循財在2018年的採訪中透露了如下信息:

也就是新加坡目前1/5的組屋是在1984-1988短短四年間落成的!那麼這些組屋在7年後(2028)肯定超過40年屋齡了,那麼加上1984年之前落成的組屋呢?
不少人幻想著自己的老組屋拿到SERS,換成新組屋並且大賺一筆,來看下早報的冷水:

SERS的缺點很明顯,就是缺乏公平性,用納稅人的錢讓小部分人受惠。
這與新加坡政府一直持倡導的價值觀是背離的,所以不排除會逐漸淡出市場。
那麼面對老齡化組屋的激增,政府的解決對策是什麼呢?
2018年的國慶群眾大會給出了解決方向:自願提早重建計劃(VERS)

也就是說
1. 組屋屋齡到了70年左右的時候,屋主可以投票選擇提早把組屋賣回給政府
2. 若大部分屋主投票支持加入新計劃,政府會回收土地重新發展
3. 第一輪的VERS將於20年後實行
而政府的配套措施,比如組屋套現種類和CPF條例也已經到位:

可見新加坡政府是有所準備的,並不想「坐等」居民的組屋價值歸零。
早報的這段其實話中有話,你自己體會下,關鍵詞是居民的「選擇」

當然你不必擔心組屋到期了被趕出門睡大街,政府會給你解決方案的

目前政府還不會給出VERS的具體細節,但是從20年之後才開始執行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新加坡的第一代組屋應該是50年屋齡左右,假設當年20多歲住進去的現在也70多歲了,這些人很大機率會選擇原地養老:

而從目前政府推廣的「原地養老」政策來看,有不少人會選擇賣出屋契的:
當然20年後這些人多半是不在了;而被套現的組屋根據政策是不能在公開市場賣出的,那麼就只能賣回到政府手上,而賣出的價格可以參考上面兩個連結的細節。
就算這些屋主沒有選擇套現的話,到時候組屋也都70多歲了,會有多少買家會去接手剩下20多年屋契的組屋?何況銀行都不會貸款給你!
如果子女選擇繼承組屋,先不討論複雜的繼承法(有、無遺囑和多個子女的複雜狀況),子女必須處理掉手上其他的HDB房產甚至私宅——除非是2010年8月30日之前購買的非補貼(包括CPF Grant, priority schemes 和SERS)組屋可同時保留私宅。這當中有至少9種情況是不會滿足這個保留條件的,有興趣的可以查詢HDB條例和新加坡的繼承法。
所以我的看法是,在未來的20年以內:
1. 政府一定會出台政策專門「回收」這些老舊的組屋,這也符合VERS的第一條規則。
2. 不少老舊組屋會通過政策逐步回到政府手上,這就對於VERS政策第二條(投票)的執行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性。
3. 政府會優先逐步重新發展高齡組屋扎堆地區(馬林百列,大巴窯、宏茂橋,勿洛等)的土地,為成熟區帶來新的活力——此乃一舉多得!
就像部長說的,分二三十年來重新發展好過扎堆一起重建:

順便提下,坡縣雖然不像香港那樣土地「匱乏」,政府規劃其實也是夠未雨綢繆的,比如最近國家發展部長短短一個月內多次談到森林用地規劃為住宅(包括ULU PANDAN的BTO)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