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條底線,政府曾多次強調,實施降溫措施是為了預防出現房市過熱現象,確保房價不會偏離經濟基本面,讓國人繼續負擔得起基本房屋需要。
問題是,房市距離底線到底有多近?
因此,在新一輪降溫措施即將來臨的陰影下,手上還有未推出項目或未售出單位的發展商備感壓力,有意進場的買家也舉旗不定,大家都像熱鍋上的螞蟻般,一些有心人偏偏乘機散播謠言。
8月初開始的中元節(農曆七月),可說是房市一年中的非官方中場休息時段,這個月份一般都少有新項目推出,看房買樓的人也相對減少。
當舉國上下正準備歡度國慶日,市場上就開始瘋傳政府即將推出降溫措施,甚至傳言李顯龍總理會在群眾大會的演講中宣布。結果,慶典圓滿落幕了,總理的演講也結束了,降溫措施傳聞原來只是虛驚一場。
中元節一過,市場上多個蓄勢待發的新私宅項目,都迫不及待地趕在市場「被降溫」前面市。打頭陣的是位於勿洛中心、擁有158個單位的Sky Eden@Bedok,8月底開始讓公眾預覽,準備在兩個星期後的9月10日開盤。
在這個項目開始預覽的同一個星期,不知是巧合還是安排好的,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和市區重建局各自在相隔一天給發展商發出通告。雖然兩份通告內容有別,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對發展商未來的發展成本和項目可行性有影響。
前者是有關更新剩餘地段的費用框架,基本上發展商在購買剩餘地段和毗鄰地段合併時,費用將有所上調。
後者則通知,數個政府單位為總樓面面積(GFA)的定義進行統一,而統一後和現有的總樓面面積相比,發展商的可售面積可能減少,所得利潤也因此受影響。結果這些通告的內容也被人解讀為針對發展商的「降溫措施」。
不知是受通告的影響,還是為了抓緊時機,Sky Eden@Bedok的發展商突然宣布將項目開盤日提前三日,導致買家和經紀陷入一片慌亂。
同一時間,市場又開始傳出當時剛開始預覽的新項目曲水倫庭(Lentor Modern)也準備把開盤日挪前一個星期,讓整個樓市出現降溫措施即將來臨的恐慌。最後,臨時提前發售的Sky Eden@Bedok的銷售業績讓人刮目相看,首日發售就賣出近八成單位,平均尺價破2000元,與之前的Amo Residence不相上下。
9月中,一直被市場看好的曲水倫庭也不負眾望,首日就賣出超出八成單位。弔詭的是,發展商並沒有公布售出單位的平均尺價,取而代之的是跨度頗大又沒多大意義的尺價範圍(1856元至2538元)。有市場人士笑稱,這個項目的平均尺價可能破了Amo Residence的紀錄,發展商不想張揚。
| 高房價及強勁需求是經時間堆疊現象
本地樓市大致上由自由市場操作,發展商承受的風險高,追求利潤最大化,天經地義。只要有價有市,交易乃合情合理。
樓市頻傳捷報,發展商難免心虛作祟,覺得如果項目賣得太好,房價定得太高可能促使政府採取降溫行動。其實,不管是高房價或強勁房屋需求,都需要一段時間堆疊,也並非一兩個發展商所能造就的現象。在自由市場,只要供需協調,房價就能在合理的水平上上漲,人們也買得起房子。
樓市大好,有市有價,原本無可厚非,但房價上漲一旦偏離基本面,出現炒房或投機活動,甚至出現一些買家跟風進場,沒考慮到本身長期供房的能力,必然會引起當局的「關注」,或出台新降溫措施,緩一緩市場過熱情況。
雖然目前新一輪降溫措施只聞樓梯響,但發展商面對的成本壓力不斷加劇。上星期四(9月22日),政府宣布非有地住宅的土地增值費平均上調12.9%,這對發展商未來的新項目勢必有一定的衝擊。再加上美國聯邦儲備局宣布再加息75個基點,借貸成本更加昂貴了,對整個房地產業的影響極大。
各地央行掀起新一波加息潮,預料接下來本地房貸利率也會再調高,人們對私宅的需求是否依然強勁?若房價繼續上揚,誰還能確保不踩到房市底線?
樓市今年收穫甚豐,但是否能平安過冬,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