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相信很多人也從不同的新聞渠道,不同的媒體報道,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輿論立場不同,聲音自然不同,樂居君對此不做更多的解讀。
但在對香港問題的來龍去脈的了解中,層出不窮地傳來一個聲音:除去一些外界因素外,這次的香港風暴和香港高到令人咋舌的房價,脫不開關係。

01
要說房價高的地方誰都比不上香港的房價。
2017年世界城市房價排行榜上,香港以20平米/100萬美元的成績位居第二。連續7年高居房價最難擔負城市之首,而當前的香港住房環境真的不好,房價高企買房困難不說,居住條件還十分有限。
在買不起房的畏難情緒之下,香港的年輕人的發泄,也就自然失去了方向。

在此觀點下,香港和新加坡這兩顆華人世界中的「雙子星」,各自的房屋政策也成了眾人關注焦點。
作為日不落帝國曾經的兩個殖民地,香港和新加坡都在彈丸之地創造了經濟奇蹟,同列「亞洲四小龍」。可為何如今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地產狀況,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自2009年初以來,香港的房價飆升了275%,
而新加坡自危機後的房地產熱潮從2013年以來已大幅降溫。
02
《香港01》曾拍了一個視頻《點解新加坡可以人人住大屋?因為有規劃三寶!》解讀兩地住房政策。新加坡和香港的房地產政策對比:
01公屋VS 組屋
香港有80萬公屋,40萬援助房屋,160萬私宅,公私比例4:6
新加坡有110多萬組屋,40萬公寓,公私比例大概7.5:2.5
在新加坡,80%的人口都居住在政府建設的公共房(也稱「組屋」)中。而在香港,這一比例僅為21%。
香港公屋設計並不統一,設施水準因屋而定。

新加坡組屋設施齊全,還因為別具匠心的設計成為新加坡獨有的建築與社區風景,不少新型組屋獲得國際設計大獎。

02市場VS 規劃
新加坡政府對城市規劃更具前瞻性。「新加坡組屋之父」之稱的劉太格,在城市規劃設計里,以「鄰里中心」為理念,將生活功能配套放在第一位。




其次,城市規劃由建屋局整體的統籌,至少有12位博士一起參與研究合計,可謂細緻致極。在規劃中,堅持以人為本,傾聽人們的意見,不斷地評核改良。

同時,長遠的規劃體系裡,5-10年一展望,5年一修訂,50年一規劃。人口規模,願景,城市布局都包括在內。
因此,一個好的城市規劃,必須具備這三個條件:人文學者的心、科學家的腦、藝術家的眼!而不是陷入市場的漩渦,逐利而為。
03土地
以可利用土地而論,香港雖有陸地1100km,但林地、荒地等面積占到800km(其中郊野公園443km),而已建設區僅270km。相比之下,新加坡陸地面積雖然只有720km,實際利用率卻遠高於香港。
另外,新加坡征地手段可謂是「強硬」,關於各種徵收土地的條規、法律,就有十幾種。同時也有鐵腕規定,土地不能囤不能炒,跟政府買的地,5年內該建的都要建好,然後2年內就要賣出,沒建好就要罰款,嚴防地產商囤積土地。
而在香港,大財閥掌控了太多的社會資源,尤其在房地產方面,香港的房產市場基本被控制在資本家的手裡,相比之下,政府的話語權太弱了。

(香港的閒置土地)

(新加坡未來用地)
樂居小結
新加坡政府是「房子是用來住的」這一理論的忠實擁護者,關注居民的住房問題,並一直採用並堅持長期土地利用規劃,這讓他們在整體房產規劃和成本控制上更有優勢,沒有太多資本湧入市場拿地炒作,足夠的土地儲備也可以很容易地轉換為城市用途,以跟上人口趨勢和經濟增長,當局可以隨意增加土地供應。
新加坡在遏制房地產泡沫方面取得了更大成功,而這也給我們帶來了持續的繁榮和穩定。

回頭看看香港。當香港在被境外勢力影響下暫蔽天日的時候,新加坡卻在慶祝國慶一片歌舞昇平,示威者的面罩對比璀璨的煙花,一時覺得有些過於失衡,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有點為這樣的小紅點擔憂。
內政部長借個人臉書表示,香港和新加坡被認為一時瑜亮,很多人覺得新加坡是香港事件的受益者。然而尚穆根認為,新加坡的經濟受惠於區域包括香港的穩定。香港依託中國大陸的地理位置,如果中國表現好,香港表現良好,區域的整體表現也良好,新加坡也會有好的表現。如果任何一方陷入不穩定,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如果香港與中國對立,對大家包括新加坡來說,都會是個問題。

解決住房問題,香港不能再等了。以上,是如今繁榮穩定的新加坡給困境中的香港帶來的經驗,也期待香港政府能夠力挽狂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