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组屋:“无围墙“之外的幸福

2019年04月06日   •   3万次阅读

每个倒梯形护栏是各家养花的小空间

上下图;近距离拍了晾衣服设施,对面楼的养花空间给环境增添了美感。房顶宽宽的红色遮雨棚考虑的也很周到滴。

第一代旧组屋,每层是一条长长的开放式公共走廊,分别住着五、六户人家,楼两边各有一个电梯,互不影响,走廊显得安静又干净。

这栋楼是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外加一个储藏室,约60多平方米。现在最小的组屋也都在三室一厅两卫一厨了。

回廊无处不在

所有的组屋都有供残疾人、推童车的专用道,建造的一点不嫌麻烦。

| 后记|

一、只有羡慕的份

在过去的40年当中,新加坡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李光耀所执政的这个城市国家,也一度成为中国学习的对象。

1978年11月,邓 小平访问新加坡时,与李光耀单独闭门谈了3个小时。这以后邓对新加坡的经验赞不绝口,并对高层领导多次谈到要向新加坡学习。

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被总结为“新加坡模式”,成为中国各级政府热衷于学习的对象。

有趣的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化机制的建立以及公积金制度,保障房与商品房双轨制的建立,也是在新加坡的组屋与商品房双轨制以及公积金制度的启发下建立起来的。

“我曾经访问过新加坡新参加工作的工人和业务员,他们可以轻松买下一个五六十平方米的组屋,房价比与收入还不到4倍,买到房子后,每月仅用公积金就可以偿还贷款。虽然新加坡工资也不高,但是他们在住房上却很潇洒。”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包宗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回国后,他成为公积金制度的热衷宣传者,然而,中国房价却日渐高企,北上深直奔某些人说的八十万大关,中低收入人群买不起房子,公积金在最需要起作用的这些人身上起不到作用,这是最大遗憾。

回顾17年来中国学习新加坡“组屋”制度所取得的成绩,包宗华评价称“非常差劲”。

一心模仿新加坡组屋而造出的中国经济适用房,近年来却面临着“为枳”的尴尬局面。

二、人性化社区实践

无论如何,当人们建立对家庭的责任感、对邻里的信任感、对社区的归属感,那么他们对于这个国家的归属和热爱也就尽在不言中,东方文化与现代政治制度,就在新加坡做了这样一次耐人寻味的交集。

可喜的是在政策发布之前的一两年里,很多开发商的有识之士已经在人性化的社区的实践上多多少少借鉴了组屋的经验,也许这才是大到中国、小到中国设计师要走的未来之路。

注:文章来自景观设计的小学徒(ID:laxxt2013),仅用于交流学习,感谢悉心编辑。

考察推荐

4月“看见.新加坡

景观.建筑.室内 精品项目考察

新加坡知名事务所WOHA、戴水道等

设计师项目现场讲解交流

仅剩最后席位!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上一页
3/3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