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組屋:「無圍牆「之外的幸福

2019年04月06日   •   3萬次閱讀

每個倒梯形護欄是各家養花的小空間

上下圖;近距離拍了晾衣服設施,對面樓的養花空間給環境增添了美感。房頂寬寬的紅色遮雨棚考慮的也很周到滴。

第一代舊組屋,每層是一條長長的開放式公共走廊,分別住著五、六戶人家,樓兩邊各有一個電梯,互不影響,走廊顯得安靜又乾淨。

這棟樓是兩室一廳、一廚一衛外加一個儲藏室,約60多平方米。現在最小的組屋也都在三室一廳兩衛一廚了。

迴廊無處不在

所有的組屋都有供殘疾人、推童車的專用道,建造的一點不嫌麻煩。

| 後記|

一、只有羨慕的份

在過去的40年當中,新加坡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就,李光耀所執政的這個城市國家,也一度成為中國學習的對象。

1978年11月,鄧 小平訪問新加坡時,與李光耀單獨閉門談了3個小時。這以後鄧對新加坡的經驗讚不絕口,並對高層領導多次談到要向新加坡學習。

新加坡的成功經驗,被總結為「新加坡模式」,成為中國各級政府熱衷於學習的對象。

有趣的是,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化機制的建立以及公積金制度,保障房與商品房雙軌制的建立,也是在新加坡的組屋與商品房雙軌制以及公積金制度的啟發下建立起來的。

「我曾經訪問過新加坡新參加工作的工人和業務員,他們可以輕鬆買下一個五六十平方米的組屋,房價比與收入還不到4倍,買到房子後,每月僅用公積金就可以償還貸款。雖然新加坡工資也不高,但是他們在住房上卻很瀟灑。」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包宗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道,回國後,他成為公積金制度的熱衷宣傳者,然而,中國房價卻日漸高企,北上深直奔某些人說的八十萬大關,中低收入人群買不起房子,公積金在最需要起作用的這些人身上起不到作用,這是最大遺憾。

回顧17年來中國學習新加坡「組屋」制度所取得的成績,包宗華評價稱「非常差勁」。

一心模仿新加坡組屋而造出的中國經濟適用房,近年來卻面臨著「為枳」的尷尬局面。

二、人性化社區實踐

無論如何,當人們建立對家庭的責任感、對鄰里的信任感、對社區的歸屬感,那麼他們對於這個國家的歸屬和熱愛也就盡在不言中,東方文化與現代政治制度,就在新加坡做了這樣一次耐人尋味的交集。

可喜的是在政策發布之前的一兩年裡,很多開發商的有識之士已經在人性化的社區的實踐上多多少少借鑑了組屋的經驗,也許這才是大到中國、小到中國設計師要走的未來之路。

註:文章來自景觀設計的小學徒(ID:laxxt2013),僅用於交流學習,感謝悉心編輯。

考察推薦

4月「看見.新加坡

景觀.建築.室內 精品項目考察

新加坡知名事務所WOHA、戴水道等

設計師項目現場講解交流

僅剩最後席位!

點擊下方圖片了解詳情

上一頁
3/3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