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雖然以其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和魅力建築而聞名,但也有一些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保留性建築。這些建築物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歷史和傳統,為城市增添了一份獨特的魅力。

(新加坡河店屋示意圖)
早期的新加坡移民,主要是中國的廣東和福建人為主,所以在店屋的設計方面,有著傳統華人的建築特點,同時又包含了南方特色:講究中軸線和對稱的概念,瓦當滴水,正門上方有牌匾,旁邊有捲軸,懸掛表明宗族或者商號的燈籠,外牆上還嵌刻有勉勵或吉祥的詞語,滿滿的華族文化元素。
店屋的設計元素,除了華族風格以外,還有馬來族和西方文化特色,比如說,馬來風格的擋水板;西方的柯林斯立柱等。可以說,具有新加坡多元種族的文化特色!

新加坡作為一個國際商業中心,一直以來吸引著國內外投資者和企業家的目光。其中,購買店屋成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投資領域。
在這個獨特的城市國家中,購買店屋不僅僅是購買一棟建築,它還蘊含著更多的機遇和優點。近年來,新加坡的商業店屋成為各類投資者的熱門選擇,這些投資者包括國內外的高凈值人士、家族辦公室以及房地產投資公司。在此我們僅討論全商業用途 (Full Commercial)的店屋,不包括其他綜合性用途的店屋,因為其他綜合性規劃店屋的稅務與限制較多。
商業店屋為什麼會吸引投資者?
購買店屋的最大特點是除了擁有2-3層的建築物,還包括土地所有權。這在新加坡非常罕見,尤其對外國投資者而言更具吸引力,因為在新加坡本島,外國公民及外國公司無法購買擁有土地所有權的有地住宅。
業主產權不受限制,買家範圍廣泛,包括國內外公司和外國投資者都可以購買。
商業店屋稀少,尤其是受保留店屋,目前僅有約6,500間,而且數目不會再增加。
商業店屋的用途廣泛,可用作餐飲、俱樂部、醫美醫療、辦公、健身及零售等,但需取得相關批准。
商業店屋無需支付額外買方印花稅 (Additional Buyer’s Stamp Duty, ABSD) 或賣方印花稅 (Seller’s Stamp Duty, SSD) 。這兩個稅是針對買賣住宅而言的。
商業店屋的購買成本較低,印花稅率為5%。有些房產若通過公司轉讓,印花稅僅為0.2%。
無資本增值稅。
商業店屋擁有較長土地地契 (Land Tenure)。一般商業店屋的土地地契為
永久產權
999年(相當於永久)
99 年 (這也較其他產業如工業房產的30 – 60 年地契年限來得長)

店屋這個資產類別有別與私宅,因為店屋領域是沒有未來供應的。這樣一來,「物以稀為貴」,在投資需求增加,尤其是在更多外國買家、房地產基金進場的情況下,這個領域的前景尤其被看好。
當然,怎麼挑選店屋確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市場趨勢
新加坡店屋投資銷售在2020年病毒肆虐的情況下成為亮點,根據房地產諮詢公司萊坊(Knight Frank)的數據, 新加坡店屋交易價格在2022年就已經達到$5,500每平方尺,比世界上最貴的商業街紐約曼哈頓第5大道上段還要貴一倍的價格。2023年第二季度交易額上升了44%,同等與4億1千5百萬的增長,預計2023年總交易量達到15億新幣。
店屋保值、增值潛能佳
現在讓我們看看在過去7年,整個新加坡的店屋平均成交價。

從以上圖表,我們可以看到店屋的價錢節節上升。在 2016年,平均價格是 $3,762 每平方尺。到了今年10月,它已經升至 $5,593 每平方尺。
下面的表格是2023年第一季度的前5大成交店屋,賣家持有店屋時間從5-23年不等,收益情況也從$882萬到$5400萬新幣不等。

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實龍崗路6間連在一起的永久地契店屋,以$6250萬新幣成交,買家為新加坡海事官員工會。999年的駁船路店屋,則是被銀行大亨何心源控股的公司大德地產購買,成交價$3700萬新幣。
讓我們也參考位於市中心外的小印度保留區 (Little India Historic District),過去7年的平均成交價。

同樣的,小印度受保留店屋的價錢也不斷上升。它的平均成交價從2016年平均價格每平方尺$3,181增加到2023年的$5,536!
當然,店屋價錢的上升除了因市場供應需求有關,也因新業主在購買了店屋之後, 為它進行資產提升。這包括增加建成面積,從原有的一層樓,增加到二或三層樓。在進行資產提升後,業主便可以享有更高的租金,回報率也因此提高。
綜上所述,在全球經紀動盪不安的時候,店屋-尤其是保留店屋,特別受到投資者的鐘愛。由於它沒有未來供應,又日漸受投資者如外國買家、房地產基金、高凈值人士和家族理財的青睞。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未來價值相當客觀。
長按掃碼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