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豪宅租金市場去年表現亮眼,有地住宅全年租金上揚28.1%,總出租單位為5552個。其中,大威園和第4道地區各有一棟優質洋房的租金最貴,每月高達15萬元。

越來越多高凈值人士遷居我國,一些房地產公司的豪宅租賃業務也跟著走強,即便有些豪宅每月租金高達8萬元,需求依然強勁,甚至一屋難尋。
受訪分析師認為,本地可供出租的豪宅單位不多,在中國重新開放和高凈值人士不斷增加的背景下,預料房地產公司的豪宅租賃業務會繼續受益。
本地豪宅租金市場去年表現亮眼,有地住宅全年租金上揚28.1%,總出租單位為5552個。其中,大威園(Dalvey Estate)和第4道(Fourth Avenue)地區各有一棟優質洋房(GCB)的租金最貴,每月高達15萬元。這意味著租戶單是一年支付的租金就已180萬元,足以買下一個優質三臥房公寓單位。
愛士特女皇園一優質洋房 每月20萬元出租中國富豪
另外,房地產平台Edgeprop去年6月報道,位於愛士特女皇園(Queen Astrid Park)有一棟優質洋房以月租20萬元(每年240萬元)出租給中國籍富豪。不過,這租賃合約並未反映在市區重建局的數據中。
利斯蘇富比國際房地產(List Sotheby's International Realty)研究部主管韓煥美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2021年租金至少5萬元的洋房僅18棟,去年卻增加超過一倍至40多棟,反映豪宅租賃市場的強勁走勢。
她說:「這些豪宅租戶包括跨國公司高管,以及在申請新加坡永久居民或公民的富裕外國人士。像一些中國和歐洲的高凈值人士,願意付高價租住優質洋房,主要是為了體驗這類豪宅的獨特生活方式。」
優質洋房租金8萬元起跳
除了豪宅業主外,一些房地產公司如城市發展(CDL)、遠東機構(Far East Organization)和雅詩閣(Ascott)也進軍豪宅租賃市場,提供多個高檔公寓和洋房作為租賃用途。
例如城市發展就在瑞吉居(St Regis Residences)和Cuscaden Residences有一些專人打理的租賃公寓單位,也有一些可租住的優質洋房。
城市發展發言人透露,公司的本地住宅租賃業務提供超過300個豪宅單位,出租率目前近100%,其中優質洋房租金8萬元起跳,三臥房高檔私宅單位的租金是1萬2500元起跳。
發言人說:「隨著各國邊境重新開放,外國人回流帶來穩健市場需求,令我們的租賃業務投資組合受益,而這也是得益於市場優質租賃單位供應有限。」
遠東機構目前有1600個私宅單位供租賃,出租率超過90%,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單位租金超過8000元,如烏節史各士(Orchard Scotts)、Nassim Regency和Skyline @ Orchard Boulevard等豪宅的租金至少1萬元。
另外,它在荷蘭別墅(Villas Holland)的優質洋房租金達6萬元。
遠東機構銷售與租賃主管郭愛玲說,公司的豪宅租戶過去兩年有所增加,他們主要來自中國、印度和美國等地。其中,中國租戶比率從10%增長到18%。
她也說:「我們觀察到,從2020年到2022年,個人租賃比率從78%增加到83%,同時期企業租賃相應減少。這可能是因為疫情造成工程延誤,公共和私人住宅竣工時間延長所致。此外,考慮到混合工作安排,租戶傾向租用面積更大的單位,以擁有更多隱私空間。」
高檔租賃需求 預計漸進增長
雅詩閣則經營出租快樂山路(Mount Pleasant Road)的一些黑白洋房,面積介於1萬5000平方英尺至27萬平方英尺。這些洋房擁有設備齊全的廚房和浴室,以及傭人宿舍等,一些還附室外游泳池。
雅詩閣東南亞董事總經理王嘉玲受訪時說,這些洋房屬於長期租約,目前已全部租出,大多租戶的租期為兩年以上。
她表示,公司長期住宿業務具有韌性,需求保持強勁。「我們預計這一勢頭持續到2023年,特別是中國取消一些疫情相關限制後,我們收到更多關於新加坡住宿的詢問。」
談到房地產公司的租賃業務前景時,合登集團高級研究主管李思德認為,市場缺乏較大面積的豪宅可供出租。
「因此,擁有大型單位可供出租的房地產公司,將從這個不斷增長的需求中受益,特別是超高凈值人士的需求。」
博納產業企業租賃主管劉健平同意,中國重新開放或將帶動豪宅租賃市場,但他說:「我們的感覺是,許多有能力遷居到新加坡的高凈值人士,在過去兩年裡已這樣做了。所以,接下來中國高凈值人士對高檔租賃需求的增長將是漸進的,而不會大幅飆升。」
利斯蘇富比國際房地產高級副總裁戴思豪認為,這段時期吸引到的不僅是來自中國的豪宅租戶,還有想派駐更多高管到新加坡的跨國企業。
「這些企業希望通過新加坡,擴大它們在東協和中國市場的業務。因此,我們可以預期豪宅租賃需求會繼續增加。」

最近媒體報道,中峇魯一個老組屋的四房式單位,租金竟然高達6200元,成為全島之冠。
這類由新加坡改良信託局建造的老組屋,設計格局特殊,四房式單位面積近1200平方英尺,以天價租金出租或許是特例。但是其他普通四房式組屋「叫租」5000元至6000元,也時有所聞。更誇張的是一個單位招租,十幾二十個潛在租客搶租,甚至為了勢在必得,願意付出比屋主要求還高的租金。
本地租房市場出現了這個現象:即使願意出高價租房,也可能一房難求。
去年財神似乎特別眷顧包租公包租婆,本地租金全面飆升。去年整體私宅租金全年猛漲34%,組屋租金則上漲28%,還分別連漲24個月及30個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國的住宅租金漲幅還和紐約並列全球第一。
租金節節上升,租房需求也來勢洶洶。疫情穩定後,大量外來人力回返本地就業市場,外國學生回到我國就學,龐大的租屋需求驟增。另外,房價居高不下、房貸利率調高也讓許多買家暫時轉向租房,加上部分等待預購組屋的家庭因施工延後而繼續租房,造成市場供不應求,出現「搶租」現象。
不久前,有個讀者告訴記者,她和丈夫的租房經歷就像一場噩夢。這對退休夫妻2021年賣掉位於里峇峇利一帶的四臥房公寓單位,準備降級到郊區一個較小的公寓單位養老。
因為還沒來得及買新居,他們在舊居附近先以3000元租住一個小公寓單位,租約兩年。兩年租約尚未滿,經紀已經聯絡她討論續約,告知租金已漲到4200元,兩年不到漲幅竟高達40%。即使租金最後減至4000元,但仍超出預算,於是選擇不續約。
眼看租約還有半年就期滿,又還沒買到心儀的屋子,她開始另找新房子租住,而這又是另一個噩夢的開始。她上各大房屋搜尋引擎找房子,按廣告上的聯繫發出簡訊或電話聯絡代表經紀,很多都沒回應。一兩個回應她的經紀,在發現她是以個人身份而非跨國公司代表租屋,又只肯簽一年租約,還要討價還價,最終都不願多談。
更匪夷所思的是,很多當天發出的招租廣告,儘管她在第一時間就跟進洽詢,卻都被告知房子已被人搶先一步出租了。別的租戶是「多看一眼房子就沒了」,她卻是「一眼沒看房子就沒了」。幾個月下來,她那一帶的公寓租金越漲越高,而她既租不到房子,也買不到房子,頓時陷入租房遇阻,買房又沒著落讓她幾乎崩潰。
火熱的租房市場中,一些經紀或房東可能見錢眼開,導致挑客情況更嚴重。有些經紀為了賺取更多佣金,專挑肯簽較長租約或付出更高租金的租戶,即使這都不是房東的意願。這可能導致房東不能及時租出房子而蒙受收入損失,潛在租戶也因無法儘快租到房子而造成不便。有時候則是房東漫天開價,讓租戶感無奈。一名租住南部豪宅的外籍租戶就申訴,早上房東叫租2萬6000元,傍晚已漲到3萬7000元,租金一天內飆漲了40%。
有些經紀明明已經租出之前一些較熱門的房子,卻沒抽出列在搜尋引擎的招租廣告,目的就是為了繼續吸引潛在租戶洽詢,然後再把他們引到其他的出租房。
當市場供不應求,大家急著找房之際,心懷不軌的欺詐者就有機會趁虛而入。假經紀、假租戶、假廣告等都是他們行騙的伎倆,市場出現了許多不好的做法,租戶應該提高警惕,必要時應反饋給當局,這樣才能有效杜絕不良的市場運作。
租房市場房源炙手可熱,有更多房地產被推出市場賺取租金。若仔細觀察本地一些被保留的舊店屋,除了街層的單位一般較有商業價值,樓上兩層的布局較難作為一些商業或住家用途,畢竟要上下樓梯,空間狹窄,也沒有專屬停車位或卸貨區,因此很多保留舊店屋都已改為工人宿舍。芽籠一帶,更是常見。
根據網上列出的床位出租廣告,芽籠的四人至六人一房的床位,每月租金竟然高達650元,相當於郊區一些組屋普通臥房的房租。
雖然這些店屋可取得不錯的租金收益,但何以讓這些歷史遺產淪為工人宿舍,難道它們沒有更好的發展價值?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調高印花稅或讓租房市場更火
政府星期二公布2023年財政預算案時有新的宣布,從隔日起,房價超過150萬元至300萬元的部分,買方印花稅率從原本的4%調高至5%;房價超過300萬元的部分,則從4%調高至6%。

這個搭上預算案順風車的房地產降溫措施來得有點突然,雖然買家須多付1%至2%買方印花稅,但是額外稅額看來並不顯著,短期內可能影響買房情緒,可能導致一些買家取消或延遲買房計劃,轉而租房。這也可能加劇租房市場的租金壓力和供應短缺的情況。
租金漲勢短期內看來無法逆轉,畢竟利率還在趨高狀態。疫情過後,我國邊境管制措施鬆綁,從國外回流本地市場的人力有增無減,造成房源供應不足但需求非常強勁,在市場供需失衡情況下,無形中推高了租金。
租房「牛市」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憂。包租公包租婆見「財源滾滾」笑不攏嘴,租戶則得勒緊褲帶付房租而叫苦連天。國會議員曾經關注,一再攀升的租金會否影響外國專才留駐我國的意願。
此外,一般普通外地打工族,如果得把過半「薪水」都用來支付房租,勢必影響他們繼續留在本地打拚的意願,這些「看不見」的連鎖反應將間接衝擊本地的勞動力市場。
因此如何保持一個穩定的租房市場,讓供需逐漸趨於平衡,租金維持在合理範圍,並且警惕房租暴漲可能引發的負面效應,值得當局關注與探究。
【本文由聯合早報呈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