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房地產 個人住房時限99年 祖屋可以世代相傳

2019年07月18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的房地產 個人住房時限99年 祖屋可以世代相傳

當下,人類與社會進步,涉及到四大民生,住房、醫療、教育、就業。曾有人說,馬克思說過,人類只有解決了吃穿住這三大難題,才能從事各種社會活動。因為吃穿住,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不管是戰火紛飛的中東地區,還是相對穩定和平的其它地區,住都是第一大民生問題。

凡是戰亂不斷爆發的地方和國家,民不聊生,生命不保。家園被炸,沒有棲身之處,人們到處躲避戰爭隨時帶來的生命與財產危險。儘管他們知道去發達的歐洲國家躲避戰火,尋求一塊安生之地,也是一種冒險;懂得越境出海避難十分兇險;但他們還是不惜生命的代價搭船越洋。很多國家的邊境地區不得不搭建難民營,以解決難民的第一生存問題。人沒有房子便失去了家園,沒有家園便失去了做人是尊嚴。

新加坡發達的幾大產業中,沒有房地產業。儘管新加坡的地皮十分緊俏,人口密度很大,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集聚著540萬人口,但他們的房價依然比較穩定和適當。

我詢問當地的計程車司機:「你們的房子都是自己購買嗎?」司機回答我:「是的」。計程車司機還告訴我,他們的房價大約40萬新元一套,不分面積大小?都是40萬新元一套,相當於人民幣200萬元左右。這個價格在亞洲國家來說,特別是與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相比較,還不算太貴。新加坡購買的房屋一般是三室一廳,據司機師傅介紹,房間面積不大,裡面有家具,整套房子大約在60—80平方米左右。

在新加坡,私人購買房屋是有規定和年限的,使用期限為99年。99年之後,房地產依然歸國家所有。在此期間,國家根據需要有權拆遷。

這就與它周邊的泰國有所不同,在泰國,購買房產純屬於私人財產。比如,花2000萬泰銖(人民幣500萬)買一套芭堤雅城市的海景房,可以世代相傳,祖輩世襲,永遠歸個人所有。所以,在泰國,政府要想搞點什麼統一規劃的建設非常困難。

去泰國,所見曼谷的街道到處都是電線桿子,拉的都是電線,街面上、商鋪門口堆放的雜物亂七八糟。

我就詢問導遊小馬批:「怎麼這麼亂,城管不治理嗎?」導遊小馬批告訴我:「這些地方都是個人的,誰買房屋,周邊的地方就屬於個人所有。政府想統一修整,誰家不同意都不好使,就是這樣。」 所以,看見泰國的街道和街面很亂,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但是,在新加坡,也不是絕對沒有個人的私人房產。新加坡政府規定,凡是祖屋建設時間超過一定年限的,是世世代代可以相傳的私人房產,政府也不能隨意拆遷。

像這樣的祖屋現象,在新加坡還是不少見的,沿街道兩邊隨處可見。老街面,老房屋,一般都是祖屋現象。

我們住在新加坡市的中亞酒店,出門便可以見到一座都城隍古廟,這座廟宇據說是個人出資所建,歷史已經超過了140年。每天這裡香火不斷,雖然周圍大樓林立,廟宇被包圍在城市的高樓大廈之中,但由於政府規定,依然給這座都城隍古廟留下了一席之地,周圍還鋪上了綠色的草坪,這便是新加坡的私人祖屋。

新加坡的祖屋建築很有特點,具有華夏風情,也有歐式風格;既有東方古樸俊逸的底蘊,又有西方藝術點化的典雅;可以算是中西合璧。走在街上,看到不少這樣的建築群落。兩邊上翹的華夏建築屋頂,華貴的琉璃瓦;歐洲巴洛克式的拱門長廊,木製關閉的遮陽窗戶,這些也是我在歐洲一些國家見過的建築風格。

過去,我們國內福建、廣東、海南等一帶的人管從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回國的商人稱為「南洋人」,是否與他們常年在海外,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有關?黃色的皮膚,說著國語,閩南話、粵語,但身上卻穿著洋裝,頭戴禮帽。因為那時,新加坡這一帶歸屬英國的殖民統治,接受的必然是西方文化的影響。

新加坡的城市老屋建築風格也證明了這一點,從中國飄揚過海的老華僑們,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用東西方優秀的建築文化建設了新加坡。

在與司機的交流中得知,他們的醫療、養老是依靠購買保險,教育收費。個人月收入一般在1萬新元左右。

很多商品源自於進口,像德國奔馳、日本、韓國的汽車,韓國三星牌電視機,中國華為、美國蘋果的手機,中國聯想的電腦。在新加坡,在超市購買商品,也可以刷二維碼。

新加坡是個講究規矩的國家,馬路上看不到交通警察,不管是行車,還是行人,都很講究交通規則,按照紅綠燈指示過馬路,即便有行人走過,車輛都主動禮讓。

新加坡的房價40萬新元 相當於人民幣200萬元一套 他們不論平米 論套

一套房大約60—80平米 三室一廳 據說房間不是很大 使用期限99年

新加坡祖屋可以世代相傳 沒有使用期限 不拆遷 這是一套祖屋

新加坡的建築很有特點 上半部是東方建築 下半部是西方建築特點 吸收東西方文化

這座都城隍古廟已經有140年的歷史 雖然在高樓林立之中 但受到保護不拆遷

古廟每天香火不斷

這種西方建築文化的色彩在新加坡屢見不鮮

深深的長廊 夜晚的燈光

這是典型的東西方建築文化的集合體 東方綠色的琉璃瓦 西方木製密閉歐式門窗 巴洛克式長廊

東方建築 西方藝術的載體

新加坡芝麻小巷的建築風格

沿街很多這樣的文化建築體

新加坡的街道

沿街的華僑建築

這棟建築 屋頂是東方建築 門窗是西方風格 南洋老咖啡

餐飲一條街 牛車水街的建築風格 這條街餐飲很火

新加坡人很會做生意 建築下面都有陰涼的長廊 吸引遊客到來 這也正是歐洲的建築風格

看小巷子裡這一排建築 屋頂是東方風格 門窗 長廊均為歐洲風情

這是典型的中國風情 建築體

佛牙寺 帶有佛教文化色彩的建築風格

佛牙寺

這也的建築 尖頂屋 歐式樓閣 在國內民國初期有的城市尚可見到

新加坡不同風格的建築物

新加坡街區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