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順一個多代同堂單位以106萬元成交,轉售價格創下這類組屋的新紀錄,房屋經紀透露,買家此前為私宅屋主,交易是在降溫措施宣布前達成。
義順4道第666座組屋一面積達1765平方英尺的多代同堂單位,日前以106萬3000元出售成交。該座組屋於1987年落成,屋齡已35年。
這項交易創下了兩個紀錄,除了打破了淡濱尼42街第460座組屋一間多代同堂組屋單位在2018年10月創下的99萬元紀錄,成為本地首宗以百萬以上價格轉售的多代同堂組屋單位,也成為首個尺價超過600元的多代同堂組屋單位。

代表賣家處理此次交易的是合登集團(Huttons)屬下The Property Runway董事張儷頴。她在接受《新明日報》訪問時透露,買家此前為私宅屋主,然而該筆交易雖於10月才完成,但早在建屋局9月30日宣布降溫措施前,就已執行選購權書,並在建屋局組屋轉售平台上註冊表明買賣意願,因此交易並不受降溫措施影響。
據張儷頴透露,該單位類似由一個三房式單位和一個四房式單位合併而成的「霸級組屋」,面積龐大,是該單位吸引買家以高價購買的主要原因。該單位目前包含兩個客廳區域、兩間臥室和一間套房。若屋主喜歡,也能將單位改造成含五間臥室。
「買家從私宅換組屋,希望能有足夠大的空間與家人居住。原屋主就是一家七口同住一屋檐下。多代同堂單位的好處就是非常具靈活性,可以隔開來讓年長父母和子女都保有各自的空間,也能將隔牆打掉,以獲取更大的活動空間。能容納多人同住也有更寬敞的用餐環境,因此十分吸引買家。而這類房子在市場上也不多。」
除了偌大的組屋空間在市場上罕見,張儷頴表示單位能以百萬元成交,也因為房子是角頭單位,只有一戶鄰居,具備隱私。另外,單位為組屋最高層,屋頂比一般租屋單位高,風景也佳。
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賣家只在單位住了六年,內部設計與裝潢還很新,能為買家省下裝修費。

適合大家庭 需求料強勁
橙易產業(Orangetee&Tie)研究與諮詢部總監孫燕清認為,多代同堂組屋單位十分符合大家庭的需求,隨著我國人口老化,或會有更多子女選擇與父母同住,料此類單位仍會有不少需求。
「適合大家庭同住的組屋房型選擇並不多。而且現在房價高,與其父母和子女各自擁有自己的房產,會有更多家庭選擇賣掉其中一間,換成這些大型的單位,跨代同住。」
ERA產業研究與諮詢部主管麥俊榮指出,以該單位1700餘平方英尺的面積,已經比一些執行共管公寓和雙層公寓式組屋都還要大。
「1500平方英尺的單位本來就很罕見。加上距離義順不遠的倫多區有些公寓要價也在每平方英尺2100元以上,因此這個單位以百萬高價成交,並不稀奇。」
張儷穎指出,這類面積龐大且使用性十分靈活的多代同堂組屋單位,在我國的數量並不多,出現在轉售市場上更是少見,且也比政府近年推出的三代同堂組屋更大,主要分布在碧山、大巴窯、宏茂橋和義順等。
建屋局之前在 1980 年代後期建造了幾套由三居室組屋和單間組屋組成的多代同堂組屋。
合併後有 1432 至 1776 平方英尺的樓面空間,要給年邁父母住是綽綽有餘。
根據房產網站 99.co 報道,這樣的單位其實很少見,最多有兩個廚房和三個衛生間,並且只能在碧山街11號和12號、淡濱尼街42號、義順街61號和義順4道找到。
本月百萬組屋轉售量似有緩和
房產專家表示,降溫措施落實後,本月百萬組屋轉售量似有緩和。
上個月共有45個組屋單位以至少百萬元出售,創下歷來新高。孫燕清觀察到,本月截至目前共有20餘宗百萬組屋轉售交易,比起上個月似有下滑跡象,且當中相信也有在降溫措施前就已達成的交易。
麥俊榮則相信下來兩三個月直到農曆新年,百萬轉售量必然會減少,但年後或會回升。
「降溫措施才宣布不久,很多人會先選擇觀望一陣。另外年尾本來就是市場淡季,加上今年又是疫情後首個年底長假,出國的人更多,交易量自然會少。但能以百萬成交的組屋單位必然有其吸引買家的特點,例如面積龐大,因此相信還是會有需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