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盲人摸象,《涅槃经》载:“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莱茯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话说小Li飞刀经常接触到不同的客户,对于新加坡的楼市也是持有不同看法:
有看好的,也有看衰的;
有认为要崩盘的,也有认为白菜价的;
有认为政府会取消ABSD的,也有觉得随时会来降温措施的;
有认为要等等再等等的,也有看了一次就果断出手的;
理由千奇百怪,普遍角度单一,无法全面分析,恰似盲人摸象,恰逢机缘巧合,由我借机分析。
其实这是一篇迟到了近一年的文章,本来应该在去年下半年CB放开后就写的;
那时标题我都想好了:《新加坡私宅的供需失衡有多严重》;
也是对我两年前写的《新加坡私宅供过于求?可能恰恰相反!》的一个呼应;
不过因为偷懒搬砖繁忙所以就耽搁下,直到目前空闲了才有机会重新审视;
也是因为恰好最近(2021/10)全球最佳银行DBS(星展银行)发布了一篇报告,题为《房产还会是你的那桶金嘛?——为什么不是越多越好》。
此报告在各大媒体引起了关注,比如早报的报道:《星展报告:本地私宅价格相信已超越一般买家负担能力》;

权威媒体的报道自然会比较有分量,比如2021年初的早报社论:《早报社论:警惕房价过热苗头》就已经让大家心有余悸;到了今年6月部长和MAS的表态:《金管局:楼市没有过热 目前不必出台降温措施》又似乎给了大家定心丸;
不过各种媒体的解读错综复杂,还是让人不知所措;
所以喜欢无聊刨根问底的小Li飞刀,找来了DBS这份56页的原版报告,发现其中亮点满满,特别是对于坡县的房产数据解读颇具代表性,毕竟是DBS“综合了公开数据与该行120万名零售客户的资料总结出的”。
有意思的是在2018年5月,同样是DBS,也同样是这个作者Derek Tan(陈伟祥)写了篇90页的新加坡房产报告,预测新加坡新私宅尺价会从当时的1500 PSF到2030年的2300PSF-2900PSF,并且取决于房价和收入增长是否处于1.5%-3.2%的区间。

不懂是不是这份报告,间接导致了政府在两个月后出台了史上最严厉的2018降温措施。
当然我这次不是做原文翻译(有兴趣原文的可以微信我:rammztein获取两份报告的PDF)。
我只是摘抄DBS报告中部分房产相关的内容,并且结合其他权威数据来源,以拒绝盲人摸象的态度,从下10个角度来做解读分析:
1. 新加坡住宅类房产的分布和价格走势
2. 新加坡家庭资产和负债现状一览
3. 新加坡房产购买人群比例分析
4. 新加坡私宅空置率和租金走势
5. 新加坡私宅的平均面积走势
6. 新加坡的私宅的收入-负担能力分析
7. 新加坡的组屋负担能力分析
8. 新加坡家庭的贷款负担能力分析
9. 新加坡房产到底有没有泡沫
10. 新加坡第二套房是不是值得入手
1.新加坡住宅类房产的分布和价格走势
我们都知道20/80法则,在新加坡确实也有近8成的居民住在组屋,最新的数字是78.8%,参考《新加坡:更多居民家庭住在私人公寓和有地住宅》

而主要的房产类型:政府组屋、私人公寓和有地住宅过去30年(1990Q1-2021 Q1)的价格走势如下图,并且附上每10年的各类型房产的价格增值%比例:

所以看了上图,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是不是新加坡房产的价格增长每10年是逐步下降的?
虽然还在涨,但是幅度不大了,特别是最近的10年。
2.新加坡家庭资产的构成和负债比例
下图是新加坡家庭资产的构成比例,过去20年间发生了一定的比例变化,大致上家庭资产翻了4倍(从2001年的695B到2021年的2622B),可以认为是每10年翻倍。

目前(2021年)家庭资产中的房产的比例下降了,从51.9%降低到41.7%,特别是过去10年的降幅较大,想必和政府的房产降温措施息息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家庭的现金比例大大增加到了19.9%,也就是这10年来新加坡人整体更有钱了^_^。
是不是可以来个简单的假设:你家有价值100万的住宅的话,占总资产的41.7%,那么可以推算出你手上的现金存款应该为48万。
是不是又被平均了?那就和我一样了。。。
有了家庭资产,你一定会关心负债的,那么过去20年新加坡家庭的负债情况如何?

我们可以看到,根据DBS的数据,即使在新加坡私宅市场这几年一路走高的情况下,家庭资产负债比例是一路下跌的,而且是过去25年来的低点,也就是回到了1995年的水平。
当然负债率低的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平均家庭资产上升了不少,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每10年翻倍现象。
总体来说,这个数据说明了新加坡家庭资产配置极其健康?
也印证了过去10年的房产降温措施特别是TDSR政策极为成功?
我们先别下结论,继续往后看。
3.新加坡房产的购买人群比例分析和ABSD交付状况
3(a).新加坡房产的购买人群比例
我们可以从数据得知,绝大部分新加坡的私宅(96%)是新加坡人SC(82%)和PR(14%)购买的,而且SC的比例(82%)还在不断上升:

而外国人的购买比例在2011年到达高峰后随着ABSD等降温措施逐步下降,到目前只有4%了:

所以,如果有人对你说:是外国人把新加坡房产炒起来了,你心里有底了嘛?
3(b).有多少人交了ABSD入场?
那么82%的新加坡人和14%的PR有多少付了ABSD,也就是额外税费入场?
一图看懂新加坡房产历年来交付ABSD的比例:

我们看到,2020年的ABSD交付比例(23.2%),对于2014年的高峰(48.1%)已经减半了。
而且2017年的ABSD总量达到新高,政府在2018下半年出台了降温措施后,就一路下降,也足以说明政策的威慑力。
付ABSD的人逐渐减少,也说明了刚需(SC首套房无需ABSD)比例增加,那么可以认为目前市场上有8成以上的交易是第一套房,可认为是刚需;
这个也符合前面提到的至少8成私宅是新加坡人SC购买的;
而剩余的近2成购买者是PR和外国人,无论如何都是有ABSD的;
但也不要忘记PR(14%的交易量)的第一套也是刚需,所以总刚需比例一定超过8成。
4.新加坡私宅空置率和租金走势
借用最近MAS报告的图片,清晰明了:

可以一图看懂:私宅空置率目前少过10年平均水平,租金指数接近10年高点。
5.新加坡的私宅面积会不会香港化?
去过香港的朋友都对于那边的住房印象深刻
而不少朋友也是担心:新加坡私宅的面积越来越小,会不会将来和香港一样啊?
我的看法是:新加坡幸亏有URA的保驾护航,才没有使得私宅面积香港化。

上图是来自2018年10月的URA指导原则,提高了郊区楼盘的平均单位尺寸(从70平米直接到85平米),极大的限制了开发商建造小型单位的能力(每个项目总的单位数目将减少约18%),并且对于大家诟病的阳台、空调槽面积做了限制,这些是在香港无法做到的。
所以下图这种奇葩710尺(66平米)的郊区三房反人类户型,以后应该不会出现了,开发商大可安心的做个同面积两房卖。

细心的朋友也会发现那些平均面积100平米的地点都是低密度的有地住宅区,会极大的缓解区域内的交通状况,这也显示了URA的长期规划细致之处。
而URA新政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目前新加坡楼盘的平均单位面积,已经从2018年的800尺反弹到920尺,也就是恢复到了2010年的水准:

所以大家无需担心新加坡私宅面积会越来越小。
就如我之前在《Enbloc洗洗睡》,和《给坡县集体出售泼冷水》这两贴中的分析,URA的出手已经定义了新的私宅尺寸基准,这个政策对于开发商来说风险加大,比如最近watten estate这个Enbloc将来的平均单位售价一定会是3M+,极大的限制了开发商的资质要求,也避免了像2017、2018那样很多盲目出手的Enbloc。
而且结合我最近的一系列楼盘观察,未来大众新私宅户型会趋于人性化(比如飘窗的绝版、空调槽的大小和位置、阳台的面积等一系列调整),特别是本地一些优秀的大牌开发商的作品,大家可尽管放心。